【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百年歷史建物活化再利用,也是一種文化創意產業。台北市大稻埕街區有許多百年建築,其中創意店家「小藝埕」、「民藝埕」老屋散發光芒,讓人眼睛一亮。
創立「小藝埕」和「民藝埕」的負責人周奕成,曾是活躍的政治人物,如今談到大稻埕,臉上泛出光彩,他說:「這裡的老屋都是過往殷實商人的大屋;這個歷經百年累積的場域正是台灣文化復興的基地。」
重建藝術空間
周奕成表示,為了重建對台灣文化有貢獻的公共空間,他想創立、經營一系列文化街屋。他說:「從小藝埕到民藝埕,建築物的魅力都是用文化與藝術營造出來的。全方位公共空間營造計畫,要用微型創業的方式永續經營。」
坐在「民藝埕」茶座,環看周邊陳設,周奕成談起他重建老屋的理想;台灣的歷史建物多,為何不多加利用,反而建造更多「蚊子館」?周奕成笑道:「蚊子館不是政府弄出來的,反而是民間團體爭取建造,結果蓋出來無法運用,成為蚊子館。」
周奕成認為,歷史建物的「活化」和「再利用」,不應是虛華不實的行銷活動或媒體操作,這種「看熱鬧」的表相,很難得到在地民眾呼應。
傳統產業奠基
周奕成指出,例如大稻埕這個做了百年生意的地區,傳統產業是價值所在,也是經濟的重要資產,想要發展創新產業,也要依賴傳統產業;文化即傳統,文化創意必須和傳統產業密切結合。
周奕成持著這個觀念進駐大稻埕,結合當地陶、茶、布等傳統產業,發展小藝埕、民藝埕。他說:「要讓歷史建物或古蹟再生,一定要先了解歷史背景和周邊環境的演變,不是每個老建築物都能改造成博物館或咖啡屋。我們必須知道觀光客的喜好,以多元化區隔和多面向思考,吸引人們注意。」
周奕成表示,百年老屋並非保留原貌才有價值;為了不讓歷史倒退,每代人都要為老屋增添當代創新的想法,將歷史傳承下去。
人文注入土地
用「文化創意」加上「微型創業」達成文化創作理想的周奕成,對文創產業有自己的主張,他認為「有文創人,沒有文創產業」,因為文創產業只是政策概念,最重要的還是「人」。
周奕成強調,政府設定的十六項文化創意項目,彼此之間沒有關聯,無法產生產業鏈,造成文創投資者只想投資賺錢的行業,這對傳統產業沒有助益。
周奕成表示,台灣經濟要復甦,除了鼓勵失業者投入微型創業外,政府也必須尊重從事傳統手工的師傅,提高他們的待遇,使其受到社會尊重;這些基本工作受人重視後,大家才願意投入,加上微型產業擴大成基本產業規模,百花齊放,文化產業才能發揮。
周奕成正在推行「北藝埕」育成計畫。他指出,迪化街分南街、中街、北街三區,南街最熱鬧,靠近台北橋頭的北街仍有多處老屋。他計畫承租這些老屋,招募更多志同道合的文化創意人進駐,經過空間設計,賦予老房子新生命,使老街活絡。這是個艱難的工作,但周奕成不畏懼,要讓大稻埕北街老屋的文化魅力呈現,以微型企業群聚方式永續經營。
小檔案 周奕成
一九六七年生,台北市人,作家、創業家,曾是政治家。學運代表人物之一,被國外學者譽為台灣新世代的思想家與意見領袖,論述領域廣及憲政、兩岸、外交、媒體、文化、創業等。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管理碩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院外交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曾任第三社會黨發起人、世代論壇召集人兼執行長、行政院政務顧問、總統府諮議、台灣民主基金會主任、民主進步黨青年部及文宣部主任。現任新議程研究室主持人、世代文化創業群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