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一百年前,大稻埕是全台最繁榮富庶的港埠,也是文化和思想最先進的地方;先賢蔣渭水等人創立「台灣文化協會」的主要根據地就在大稻埕。
一九二○年代是大稻埕的輝煌時期,當時大稻埕位處「城外」,是「本島人的市街」,和日本殖民者所居的「城內」相對。大稻埕那時起成為台灣本土、外來文化交流,乃至工商創業活動的中心。
大稻程早年是台灣最重要的茶產業集散通路,雖然港埠的功能已消失,但戰後紡織業興起,茶和布批發零售都在迪化街永樂布市周圍;直到今天,仍有諸多紡織企業的營運總部設在迪化街周圍。由於商業交易量大,龐大的現金流動產生了民間金融,使迪化街有了「台灣華爾街」的稱號。
由於都市開發重心東移,大稻埕漸漸失去了當年政經文化的地位。周奕成表示,大稻埕代表「現代台灣」,是台灣邁向現代化歷程的見證。
周奕成表示,大稻埕對今日的台灣非常重要,當我們回頭審視台灣近百年來現代化的意義,就必須回到大稻埕,看看一九二○年代以來的台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