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凡
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佛說阿彌陀經》中的「心不顛倒」,同梵本在玄奘大師所譯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中的「令心不亂」,都說明行者在臨命終時往生的關鍵所在。
在梵本同一段所譯的經文當中,有什公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與奘公的 「若一日夜,或二、 或三、 或四、 或五、 或六、 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什公與奘公雖然翻譯的文字有不同,後學認為此乃就主客的立場不同,而有「一心不亂」與「令心不亂」的區別,但所指明的皆是「心不亂」這個主題;在主位來說,即是行者之心專一不亂也;就客位來說,乃指佛及弟子們、菩薩眾來了,對行者之心有加持力,有令心安定之攝受力,故曰:「令心不亂」。但奘公的譯文,前頭先有「繫念不亂」的心,乃能感招佛及大眾來攝受接引,而有「慈悲加祐,令心不亂」的德用。乃指將心繫念於佛,亦是「一心」在佛而「不亂」之意,這是行者本身要努力具備的條件。
自力他力 因果法則
什公翻譯《佛說阿彌陀經》曰:「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先是「一心不亂」,故臨命終時感得佛與聖眾現在其前,因此得到加持而「心不顛倒」,終能往生極樂世界;此乃眾生心力感召佛力加持的因果法則,這與奘公所翻譯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的先是「繫念不亂」,然後在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捨命之後往生極樂世界清淨佛土,其因果法則與內容涵意,是完全相同的。
奘公的「繫念不亂」也是將心繫念於佛,亦是一心在佛而不亂之意;此即是什公所謂的「一心不亂。」而奘公所謂的「令心不亂」,則是什公所譯的聖眾現在其前而「心不顛倒」了。因為不顛倒乃能心不亂,心亂就容易顛倒。而「一心不亂」或「繫念在心」皆指行者的自力心行;而「令心不亂」或「心不顛倒」乃是佛來住其前的他力加持。
所以,「淨土法門」乃是自力與他力相融合,眾生心與佛心相呼應的二力法門。應該深信佛──他力悲願的不可思議功德;但也絕對不能小覷自力──深信、切願、篤行三資糧的重要。所以什公與奘公所翻譯者,雖有不同的譯文,但所開示者,皆是自力與他力融合相應;自心與佛心感應道交,缺一不可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法則。
行者應如是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