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與鑑賞 》/木村毅等著,路加(鍾肇政)譯/重光文藝出版社(1956年)圖/應鳳凰非報系
《寫作與鑑賞》出版的時候,小說《魯冰花》還沒發表,可能連構想都還沒開始。也可以說,這時候的台灣文壇,也還沒有「小說家鍾肇政」存在。
國民黨文藝大管家陳紀瀅自己辦有一家「重光文藝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前後因常在報章上讀到「路加」翻譯日本名家談創作經驗的文章,有心集印出版,卻不知「路加」是何許人。等到書要排版校對,透過副刊主編聯絡介紹,才知此人住桃園縣龍潭鄉,本名鍾肇政(一九二五~),現年三十一歲,「光復前畢業於青年師範學校,現任職國民學校。我們從他的志趣與國文造詣,欽佩之餘,對他更寄予很大希望。」(陳序)
這是鍾肇政「第一本書」的出版因緣,連鍾老師本身也非常意外,因為他覺得自己尚處「練習中文寫作」的階段。開始翻譯投稿的「年資」不過一年多,而選擇這些內容翻譯的動機,一來是練習中文,二來,從日本名家「寫作經驗談」裡,不但自己獲得養料,還可翻譯與人分享。在譯者序裡,他自稱是學習寫作「荊棘長途上的一個摸索者」,一棵「先天不足的羸弱幼苗」。
為了鍛鍊文筆,利用零碎公餘之暇,更為「加深從原作所得的印象」,所以選擇翻譯一途。以此書出版為例,我們看到「跨越語言一代」本省籍作家,如何於國民黨掌政初期,靠的是翻譯(不可能是創作),崛起於戰後文壇。它呈現另一個面向的時代印記──台灣作家想要創作,學習總沒有止境,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還都不是母語。誰說台灣不是殖民地?台灣文人不是「殖民地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