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玻璃藝術並不多,布華頓擔任普利茅斯藝術學院院長,是玻璃藝術教育的開創者,改變了玻璃作為材料應用於工程的現狀,為學院派玻璃藝術奠定基礎。同時,更將英國玻璃藝術引入中國工藝美術系。
安德魯.布華頓是設計師,但原來念的是「詩的研究」,離開學校後,又發現最想做的是教育,曾經創辦音樂學系,是印度佛教音樂的推動人。從玻璃到琉璃到宗教跨越領域,布華頓已是罕見的人才,而他更是「詩人」。
一九九二年,楊惠姍的作品在義大利威尼斯〈982國際透明藝術大展〉,引起來自全世界琉璃藝術的討論。其中「金佛手」便是唯一以脫蠟法呈現的東方現代玻璃藝術。安德魯驚豔之餘,立刻找到張毅,表示一定要為楊惠姍的作品寫一篇論著。
這樣的因緣,而有了《琉璃中見般若》這本書的出版,不僅是安德魯.布華頓的〈改寫中國琉璃藝術語言的藝術家〉與〈琉璃中的般若──楊惠姍的藝術創作〉,還有法國當代最著名琉璃藝術家之一安東尼.勒彼里耶的〈無相無無相〉,其祖父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琉璃藝術輝煌燦爛時期的著名脫蠟鑄造琉璃藝術家德孔西蒙;以及英國最早的窯製鑄造玻璃藝術家與知名學者的〈蓮花與風〉。三位英、法知音,入裡地詮釋、剖析楊惠姍的琉璃藝術與精神蘊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