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產 文山包種茶 歷經百年興衰

 |2012.06.02
1936觀看次
字級
多山、多霧的汐止,百餘年前曾是個茶鄉。日據時代,日人還曾於汐止設置三處茶業公司,收購汐止生產的好茶送往日本。

多山、多霧的汐止,百餘年前曾是個茶鄉。日據時代,日人還曾於汐止設置三處茶業公司,收購汐止生產的好茶送往日本。

汐止不僅位於文山包種茶茶區,也是文山包種茶興起之地。早在清光緒年間,福建安溪王水錦、魏靜時來台,見南港汐止(台北州七星郡)一帶氣候、地形、土壤很適合茶樹生長,便引入栽植,並研究包種茶的產製技術,傳授指導鄉人,為台灣包種茶正式有考據及產製規模的開始。

「我大概是第五、第六代吧!」已久遠得弄不清楚自己是第幾代的茶農蔡福榮說,他仍記得以前家裡的地址是「文山區七星郡汐止街」,世代種茶至今,叔叔是專業茶農,自己則在種茶之外轉型兼作休閒茶庄,力圖延續汐止文山包種茶的甘美。

蔡福榮指出,由於風土的關係,汐止與坪林雖同為文山包種茶茶區,但茶葉口感有所差異。坪林的茶較香,但汐止茶底蘊深藏,耐泡、回甘,入喉香氣久久不散,因此擁有許多忠誠的粉絲。只是,如今汐止的茶產業逐漸凋零,茶園規模並不大,農人多採直銷,喝汐止文山包種茶的多是識途老馬。

由於工商業發展,汐止盛極一時的茶產業逐漸凋零,農人紛紛另謀出路,茶山荒廢,土地也因代代繼承而分割零碎,如今就算後代想重新栽培,還得獲得眾多所有權人同意才能使用,回頭已難上加難。

再者,做茶的辛苦也讓年輕人望之卻步。蔡福榮說,春、冬茶採製約三個月期間,茶農幾乎無法成眠。茶樹不同一般農作,有露水、雨天、下午三點以後都不能採收,非得正午十一、二點採收才易去苦澀;一旦摘下,必須抓緊時間製作,日凋、萎凋、翻動、殺青、揉條、乾燥、挑選等過程繁複,每道工夫都得紮紮實實,才能製得甘醇好茶。

汐止茶山遍植的景象或許已一去不返,但在山中,仍存有許多值得探訪的茶園、茶庄。蔡福榮位於汐碇路上的「文山休閒茶庄」,即為日據時茶業公司舊址,雖已尋無遺跡,但在層巒夕霧中,重重疊疊的茶園景致,林間殘存的老茶樹,都在在訴說著百年茶山的興與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