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身為國際知名作曲家譚盾,及大提琴家王健老師的華裔作曲家周文中(見圖/何定照),今年已高齡九十歲,台北市立國樂團邀請他參與今年的台北市傳統藝術季的活動,同時錄製《蒼松》系列作品專輯。周文中表示,要成為成功音樂家,一定要先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否則永遠只是西方次級的藝術家。
「反景入深林」向周文中致敬系列活動,是由亞青樂集的六位青年作曲家,接受台北市立國樂團的委託創作,將於二十五日於中山堂光復廳舉辦世界首演音樂會。
二十六日下午於光復廳舉辦「周文中音樂會」,演出周文中作品《蒼松》的三個版本。周文中表示,第一個版本,是他接受韓國邀請,以韓國伽耶琴為主,所創作的曲目,第二個版本為西樂的六重奏所改編,現在再為北市國改編最新的中國樂器版本。
周文中指出,三個版本都不是原曲移植而生,都是將《蒼松》的音樂內容轉化至三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音樂形式與樂種之中。從傳統的韓國樂器,到現代的西洋樂器,乃至中國樂器。以樂器屬性為依歸,進行「再創作」與「再更生」。周文中試著在三個作品裡異中求同,同中存異,保留其個人的東西融合美學大觀,發揮樂器各項特色,最後形塑出不同的音響風貌。
《蒼松》的最新版本,是寫給中國樂器,也是周文中近七十年創作生涯以來的第一個國樂作品。在二十七日下午,周文中將有一場演講,講述自身對藝術、歷史及世界文化的見解與態度。
教育出享譽國際的學生,談起音樂教育,周文中認為,學音樂的人,除了要有音樂基礎外,更要懂得中國文化,因為沒有文化就沒有想像力,而藝術家沒有自己國家文化做根底,就無法代表真正的國家音樂。周文中也談自己的教學經驗,他從不教學生自己的音樂和樂理,不能教學生屬於周文中的成就,而只教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因此,他不讚成學生要依老師所教的道路學習。
周文中小檔案
高齡九十歲的周文中,早年與貝聿銘、趙無極共享華人藝術三傑之美譽,以《花落知多少》一曲崛起於五○年代的美國,獲得包括洛克菲勒文藝獎,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委託創作等殊榮;一九八二年被選為相當於我國中研院的美國文學藝術院終生院士。
他曾促成小提琴教父以撒史坦赴中,拍成著名紀錄片《從莫札特到毛澤東》。此次他將在台舉行音樂會及講座,台六作曲家也寫曲向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