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多起青年違法事件,引起社會關注。對於青年學子的心性穩定度,師生之間的關懷互動,各界多有省思。佛門中許多禪師與弟子間揚眉瞬目的禪機妙意,傳為佳話,可以提供借鏡。
過去仙崖禪師有個弟子,喜歡翻牆出去夜遊,禪師知道了,卻不動聲色。一晚,禪師將梯子移走,親自在牆下等徒弟夜遊回來。弟子歸來翻牆而下,一腳踩在禪師肩頭,驚得如雷轟頂!想不到仙崖禪師不怒不罵,只是殷勤叮嚀:「夜涼,小心感冒,快回寮房睡吧!」天大的禍患一言而解,弟子從此不再逾越本分。這份觀機逗教的巧智慧心,向來是佛法教育中的殊勝處。
佛門中,除了低眉菩薩的柔軟應化,有時也以怒目金剛震醒昏懵。如何因應眾生的根機,予以合適的教導?大師說:「教人,先談人情再談法情;先談尊重,才能培養榮譽感。」在佛學院曾有學生逾越養息時間,躲在樓梯口看書,大師不加喝斥,反而遞上一杯暖暖的熱飲慰問,學生此後變得懂事聽話。
對於老師以跪香處罰不守規矩的學生,大師搖頭:「不可以!跪香拜佛是很神聖的事情,怎麼可以當成處罰呢?」「讓他們睡覺。」老師一驚,答道:「這樣學院會沒有道氣啊!」師父笑著回答:「不會的,他們睡覺時聽到梵唄聲,不會睡得安穩!」果然半年後,調皮的學生都提振精神,轉向善美!
教育,必須落實在不捨一人的慈悲之上,始能開展出平等無私的大愛與智慧。誠如課文中,佛陀面對屢次陷害他、破壞僧團的提婆達多,始終不棄不離。面對眾弟子的忿忿不平,他告誡弟子們,要以慈悲化導瞋恨埋怨,才得以平和清淨。
《涅槃經》云:「慈息貪欲,悲止瞋恨。」現代社會許多亂象,來自於世道人心的迷茫,若能啟發慈悲心,「學習吃虧」能養德,「人我互調」能慈悲;「當然如此」能自在,「享有就好」能常樂,便能以慈心化導戾氣,以愛心平伏干戈。讓學子豐富心靈,服務奉獻;讓家庭兄友弟恭,彼此和敬;讓校園春風化雨,學有所長,真正為社會帶來清淨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