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書後,最常被問到「何為阿蘭若?」當初取名《走進阿蘭若》時,並非要故弄玄虛,令人看不懂,而是要提出一個適合現代人的心概念—「阿蘭若」。
佛世時,許多修行人為了找尋禪修之地,紛紛遠離繁囂城市,走進山裡、溪邊,甚至塚間,雙腿一盤,進入冥想,享受身心融入自然的寧靜,這處清淨地就叫做「阿蘭若」。
我非常嚮往「阿蘭若」的寂靜感受,故鄉花蓮一山一水,無一不是渾然天成的蘭若處,佛光山上大樹成蔭、鳥語花香,伴隨晨鐘暮鼓,讓人時時刻刻都在極樂佛國。
走出蘭若,回到喧囂之城,動靜落差反倒令人煩躁。尤其,編報工作須緊密結合社會脈絡,感受人的呼喊與心跳,每當車行在高樓林立的台北,深感現代人要尋覓寂靜處真不容易。
若逃離現實,回歸山林,三天就斷炊,沒米沒糧,再好的蘭若也待不下去呀!既然逃不了,何不在人聲鼎沸中,鬧中取靜;在繁雜人事中,應對自如;在七情六欲中,淡然處之。哪裡不是道場呢!
何為阿蘭若?就是在每一時、每一刻、每一處,都能隨心自在、隨遇而安、隨緣生活,安然自處於當下。你寂靜了,世界也跟著安靜了;你看見了自心,也就走進阿蘭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