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是倫理綱常最好的人生規範。
佛弟子以五戒十善為做人處事的準則,以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五戒,為一切修行的基石,即使是一般人,也要潔身自愛,不恣情縱欲、不亂倫邪行,以免釀成家庭悲劇。特別是三寶弟子,更要崇尚禮節,行為端莊,思想純正。
五戒:「不殺生」,仁慈愛物,能保障一切生命的安全;杜絕社會上種種殘殺罪惡行為。「不偷盜」,重義輕利,就能保障他人財產安全;減少社會偷盜等案件發生。「不邪淫」,而守禮,就能保障婚姻,家庭幸福。「不妄語」,誠實可靠,就可保障自他的信譽與權益。「不飲酒」,保持理智頭腦清醒,就可保障自他安全,不致醉酒闖禍。
戒律,是為了規範日常行為。無論人類社會如何進步,任何人不可能打破倫理道德觀念,只要人世間需要和平與幸福,就需要斷除殺淫妄。
可就自身情況,選擇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進受持,漸漸達到五戒圓滿;受一戒叫「少分戒」;受兩戒叫「半分戒」;受三戒叫「多分戒」;受五戒叫「全分戒」。五戒雖然分別為五,但根本精神是不侵犯。
信仰,等同找到歸宿,身心有所依賴。受持三皈五戒,使家庭更美滿,社會更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