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上海專題報導】有多種語言版本的音樂劇《媽媽咪呀!》,二○一○年增加中文版,是全球第十四種語言版本,也是繼日文、韓文後第三種亞洲語言版本。《媽媽咪呀!》中文版中方製作人、亞洲聯創總經理田元表示,音樂劇中文版是趨勢發展,打造了中國音樂劇產業夢想。
二○一二年「壹戲劇大賞」,田元以《媽媽咪呀!》中文版獲年度最佳製作人獎。她說,《媽媽咪呀!》中文版在大陸演了兩百場,觀眾非常喜歡,但這樣的成果非一蹴可幾,早在做《媽媽咪呀!》前十年,她就做英文音樂劇巡演的代理,因此很了解中國音樂劇的市場狀況。她認為,十年來中國音樂劇市場漸漸建立,應往產業發展。
借鑑國外 摸索標準
田元與國外團隊交流十年,認為中國要有自己的音樂劇版本。她決定推中文版音樂劇,但人才、劇場、硬體、軟體、市場推動,都要從零開始;她說,百老匯也非一天建成,中國音樂劇產業化之路,需要借鑑國外,摸索出音樂劇行業標準。
田元說,做英文版音樂劇巡演代理,和推中文版音樂劇最大的不同,是英文版本難演到兩百場,如《歌劇魅影》、《獅子王》在上海演出一百場已飽和,因為國外團演出成本高。
中國近年重視文化產業,劇場需求增多,十年前談論《媽媽咪呀!》演兩百場,會被認為是天方夜譚,如今這是可以努力的方向。在本土化營運方面,田元強調,要做中國自己的產品,在中國體制改革的背景下,走向商業化。
成立公司 投入自創
為推動中文版音樂劇,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韓國CJ集團共同成立亞洲聯創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處女作《媽媽咪呀!》中文版,曾一舉拿下上海「壹戲劇大賞」年度大戲和最佳製作人;重慶、西安和武漢巡演也將啟動。田元認為,從百老匯音樂劇中文版下手,是亞洲聯創投入自創音樂劇的先聲。
田元強調,音樂劇就是商業劇場,必須以產業思考,亞洲聯創未來十五年要陸續推出西方音樂劇的中文版。田元希望在中國建立本土化的音樂劇製作、融資、人才培養模式,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將中國音樂劇推向世界。
田元指出,中國打造音樂劇產業有三步驟計畫,第一步是引進原版普及音樂劇,第二步是透過版權合作,製作中文版音樂劇,第三步是創作原創音樂劇。《媽媽咪呀!》中文版版權,購自英國小星星公司。
口語翻譯 大有學問
田元說,音樂劇中文翻譯用盡心力,如唐娜在歌曲〈Money, Money, Money〉中抱怨掙錢不易,翻譯組曾把唐娜呼喊的「Money, money, money」譯為「鈔票、鈔票、鈔票」或「錢、錢、錢」,最後仍直呼「Money」,最有力量。在〈Honey Honey〉中,蘇菲向愛人表達愛意,開口就唱「Honey, honey」,曾被翻譯成「親愛的」、「甜心」,改了許多次,還是決定直呼英文的「Honey」。
田元說,演員除「海歸派」外,多是各地音樂劇系的學生,人才尚無法完全符合需求,問題在於老師的觀念和教授的內容,及是否與國外接軌等。
田元提到,台灣自製音樂劇的經驗比大陸早,她製作《媽媽咪呀!》時借重許多台灣的舞台技術人員,劇中飾演女兒蘇菲的張芳瑜和飾演父親的曾慧誠也都來自台灣。
田元說,製作中文版是通往原創劇生產重要的一步,《媽媽咪呀!》中文版成功,是中國音樂劇產業化的里程碑。
田元小檔案
亞洲聯創上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一九九四年進入中國對外演出公司,參與製作實景歌劇《杜蘭朵》、舞台劇《卡薩布蘭卡》、兒童舞台劇《夢想樂園》等,曾為中國大陸引進愛爾蘭《大河之舞》、冰上迪士尼《奇幻百年》、《叢林歷險記》、百老匯音樂劇《貓》、《媽媽咪呀!》等大型國際商業演出。
田元帶領的團隊負責中國大陸大型藝術節目《相約北京》的籌備工作,連續十年吸引一百一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一千多個藝術團體、三萬多名藝術家。《相約北京二○○八》奧運文化活動,來自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兩百六十多台節目,和近一百六十項藝術展覽在北京推出,成為二○○八年北京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文化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