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教導民眾如何辨識「歐洲黃菀」(左圖)與「山茼蒿」(右圖)。圖/記者宮以斯帖
衛生署教導民眾如何辨識「歐洲黃菀」(左圖)與「山茼蒿」(右圖)。圖/記者宮以斯帖
【記者宮以斯帖台北報導】上月二十六日晚間,南投仁愛鄉十一名茶廠工人,誤將有毒的野草「黃菀」當成「山茼蒿」吃下肚,隨即劇烈嘔吐,幸經急診已康復。
食品藥物管理局科長林旭陽表示,過去常發生民眾將有毒的「姑婆竽」當成竽頭、有毒野菇當成菇類食用,這次將「黃菀」當成「山茼蒿」,兩種植物同屬菊科,葉形相似。
「歐洲黃菀」分布在中、高海拔山區,郊區、菜園附近及路邊草叢常見,含有(PAs)這類的生物鹼,誤食會造成肝臟損害,嚴重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