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護理人力荒,衛生署長邱文達昨天表示,短期內將每千人口四點六名護理人員的人力配置,提升到每千人口五名,約可增加九千名護理人員,透過醫院設置標準、調整護床比等方式,逐年逐步達成。
衛生署昨天召開「全國護理改革諮詢會議」,邱文達親自主持,全國護理界精英及醫界代表齊聚一堂,討論解決目前護理人力嚴重不足的困境。邱文達表示,改革護理工作環境及勞動條件,原則同意加薪加人,每年編列健保預算時將增列護理費,吸引更多護理人力回流。
他說,目前台灣約有二十三萬名擁有護理師或護士執照的護理人員,但真正投入護理職場只有十三萬人左右,其餘十萬人不是從事其他行業,就是賦閒在家。面臨護理人力嚴重不足的窘境,當然要想辦法讓這些人重回護理職場。
今年起,衛生署每年都會將健保總額編列預算納入支付制度化,用來提高護理費。健保局也正研議在健保支付標準中,成立「護理費」專章,明列護理費的診療項目。
衛生署也將參考日本護理費定價方式,按照每位護理人員照護病人的人數,訂定護理費支付標準,「照護人數愈多,領得愈多」。還會免除護士不必要的文書工作,也會將護床比從每個護士照顧四床病人,改成照顧三床病人。
衛生署每年增列的二十億元護理經費,將限定用於調整護理人員薪資、調高固定班別夜班費、績效獎勵、福利及增聘護理人員。
錢從哪裡來?衛生署護理及健康照護處長鄧素文指出,治本之道是回歸健保支付標準,提高病床費,護士照顧病人的報酬才會提高。
與會人士也提出護理人員彈性工時、夜間包班、國定假日加成等方向,促使護理人力回流。鄧素文認為,彈性工時制較能方便已婚護理人員兼顧家庭,工薪依班別調整,對無家累的護理人員較有夜間包班及國定假日上班的誘因。衛生署聽取各方意見,預定九日提出護理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