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醫學密碼 談腦膜炎

文/陳國東(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衛所所長) |2012.04.27
925觀看次
字級

腦膜炎是小孩中樞神經感染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疾病,根據其致病原分為無菌性腦膜炎及細菌性腦膜炎。腦膜炎的發生通常都是由於病原體經由飛沫或糞便進入人體中,再藉血液循環進入腦膜,造成腦膜炎,因此病毒或細菌均有可能造成腦膜炎。



幼小嬰兒的臨床表現常常不明顯,可能是以發燒、嘔吐、異常哭鬧、眼神異常或日常生活行為的改變來表現,大小孩則以發燒、劇烈頭痛、嘔吐、頸部僵硬、精神活動變差等症狀表現。

由於腦膜炎的症狀有時難與上呼吸道感染作區分,容易延誤診斷及治療,而其中細菌性腦膜炎常造成合併症,甚至會危及生命,故特別需要家長的重視及關心。

病因1 無細菌性腦膜炎

病毒通常是無細菌性腦膜炎最常見的病因,其中又以腸病毒感染最多,占所有無菌性腦膜炎的85%,其他致病的病毒包括愛滋病毒、水痘病毒、EB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德國麻疹病毒,或小兒麻痺病毒、狂犬病毒、流行性感冒及副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急性無菌性腦膜炎也可能由黴漿菌、披衣菌、各種黴菌、原蟲及寄生蟲、以及各種病毒感染以後的後感染反應所造成。在溫帶地區多數病例發生在夏、秋。

病因2 細菌性腦膜炎

細菌性腦膜炎是小孩敗血症的常見併發症,必須緊急處理。小兒腦膜炎的主要病因是以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b型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桿菌最多。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桿菌在任何年紀均可感染,但多數在4歲以下。5歲以上兒童的腦膜炎多由肺炎球菌或腦膜炎球菌造成。

細菌性腦膜炎多發生於春、冬,男多於女,年齡多在2個月至2歲。與鼻咽帶菌者的親密接觸、或與受b型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桿菌或腦膜炎球菌感染者親近接觸,都會增加罹患腦膜炎的危險。細菌性腦膜炎通常是源自別處的感染,經由血行性散布而來,先有菌血症或同時發生。通常由飛沫或吸入傳染,在鼻咽增殖、侵入,然後造成菌血症。

宿主通常缺乏抗噬菌性多醣莢膜抗體。在少數情況下,腦膜炎較少由鄰近的感染源直接入侵造成,如鼻竇炎、中耳炎。通常細菌直接入侵造成的是硬腦膜上及硬腦膜下膿瘍。有中耳炎的小孩,腦膜炎通常是由血行性散布而來。

感染性心內膜炎、肺炎、或栓塞性靜脈炎時,可以經由血行性散布造成腦膜炎。在皮膚與腦膜有直接接觸時,頭骨或脊椎骨的骨髓炎也可能造成腦膜炎。

(上)

本版科學顧問群:吳祚任、倪簡白、邵廣昭、柳中明、馬哲儒、陳國東、胡植慶、黃崇源(按姓氏筆劃排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