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藍蔭鼎,對於故鄉宜蘭的山水田園美景,一直有一份深厚的情感。
生活中熟悉的廟會人潮、竹林春色、渡口夕陽,還有那質樸的養鴨人家……他以水彩的空靈意象烘托出溫厚的人文情懷。
靜觀其每一幅畫作,暖流自內心油然而生,或許還能牽動起許多塵囂世俗中繁忙的人們,沉湎一回兒時的記憶。
畫家的簽名及朱文圓印上,經常可見一「鼎」字,至中晚期畫作中則直書「蔭鼎」二字。他的名字其來有自:「我出生之時,頭頂上有一塊圓形而凹下去的胎記,所以『烏邱仔』的乳名立刻就被叫開了,也正因為頭頂上這塊特殊的『黑邱』,第三天先父為我正式取名『蔭鼎』。」
藍蔭鼎的父親為前清秀才,祖籍福建漳州,而世居宜蘭羅東。他們生活在日據時期,當時日本「光風會」的著名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來台擔任總督府陸軍翻譯,兼任台北國語學校美術老師。二十一歲的藍蔭鼎就此拜於石川門下,並先後兩度赴日本進修,以台灣風土為題材參與帝展,在水彩、水墨與素描的基礎上,加入中國傳統水墨繪畫的筆觸,形成他獨特的個人畫風。
藍蔭鼎曾將故鄉蘭陽一帶經常可見的竹林鴨群、古厝草垛等熟悉的景物繪製成名作〈養鴨人家〉。畫中明亮的光線閃耀於林間屋簷,帶來清新鮮明的爽朗朝氣,與矮牆邊許多辛勤工作的農家子,形成了相互交輝的熱情光點。這幅畫作自一九六六年起,為英國倫敦劍橋美術館所收藏。此外,其作品也曾於英國、美國、義大利、法國、新加坡等地展出,被歐洲評論學會推選為世界十大水彩畫家之一。
晚年,畫家將鄉村情懷化為文字,寫成《鼎廬小語》和《鼎廬閒談》兩部散文集。文中對於東方文化的含蓄美與女性堅貞特質,寄予深情緬懷。他說:「含蓄之美,就像一枝枝含苞待放的荷花,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洗禮、滋養後,吐露揚芬、清香幽遠,賞花之人總能得到那種乍驚還喜的愉悅。」
賞花,一如賞畫。藝術家藉物抒情,美化人間。辭令誠然委婉,然其思想中基本的核心價值卻是雋永深長。
藍蔭鼎先生透過畫筆和色彩,他要送給這個世界更潤澤、更豐富的高雅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