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山東,人們便會想到兩樣東西,一是大蔥,一是煎餅。這二者都是山東特產,而「煎餅捲大蔥」更是山東的傳統美食。
煎餅是用麵粉和成糊糊烙出來的又酥又脆的薄餅,為魯中南和魯西農民的主食。它產生的確切年代,現已無從查考。但有關煎餅的傳說,則可追溯到三國時期。
傳說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初,兵少將弱,常被曹兵追殺。一次被圍在山東沂河、沭河之間,鍋灶盡失,不能做飯,將士飢餓難耐。諸葛亮便讓伙夫把玉米粉和成糊泥狀,放在銅鑼上攤平,再置於火上烙烤,烤出了又香又脆的薄餅。將士食後士氣大振,終於殺出重圍……此法傳至民間,百姓便用鐵鏊代替銅鑼,烙出了賴以活命的煎餅。
煎餅物美價廉、營養豐富、美味可口、酥脆適宜。它既是平民化食品,又能「登大雅之堂」。它廣泛的適應性,決定了它品類的多樣化。
過去富裕人家常用生小米六成、熟小米兩成、黃豆兩成製成「米對米」煎餅,為煎餅中的上品;用玉米粉製成的煎餅為中品;用地瓜粉或高粱製成的煎餅為下品。
從口味上,又有甜煎餅、酸煎餅和甜中帶酸的半口煎餅之分。此外,還有用烙好的煎餅加蔥油或豆腐、白菜為餡製成的油煎餅;用小米、白糖磨成麵糊烤製成的糖酥煎餅等。
在吃法上,吃煎餅一般不配炒菜,唯在餅中捲上生菜葉、大蔥、黃瓜條、甜醬、芝麻鹽、魚肉等,吃起來香脆盈口,既簡單,又實惠。
此外,煎餅還有易加工、省糧食、省燃料、耐儲存、便於攜帶等優點,所以很受百姓歡迎。
煎餅不但百姓喜愛,一些名人也對它情有獨鍾。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山東孔藩台(布政使)家製薄餅,薄如蟬翼,大若茶盤,柔嫩絕倫。」「吃孔方伯薄餅,而天下之薄餅可廢。」袁枚所說的薄餅,就是山東煎餅,他認為這種薄餅「薄如蟬翼,柔嫩絕倫」,又好看又好吃。有了它,天下所有的薄餅都可以廢掉不要了。
清代大文學家蒲松齡長期生活在民間,深知「煎餅之有裨於民生,非鮮淺也」。他在〈煎餅賦〉中,生動地描述了煎餅的歷史演變、製作過程以及當時百姓的食用狀況等。他筆下的煎餅,樣子是那樣美:「圓如望月,大如銅鉦。薄似剡溪之紙,色似黃鶴之翎」;味道是那樣好:「三五重疊,炙烤成焦,味鬆酥而爽口,香四散而遠飄。」吃上它,又能充飢,又能養生:「晨一飽而遠幕,腹殷然其雷鳴。備老饕之一啖,亦可以鼓腹而延生。」蒲老先生對煎餅備加讚賞,真可謂煎餅的鐵杆知己!
另一位對煎餅大加推崇的,是抗日愛國將領馮玉祥。上世紀三○年代他在泰山隱居期間,不但自己常食煎餅,也用煎餅招待客人,還把煎餅稱作「抗日餅」,極力提倡用煎餅做軍食,供應抗日前線。他曾深情地說道:「資本主義國家的軍隊,戰時吃的是餅乾、罐頭。我們國家窮,吃不起。饅頭、大餅易腐,不好儲存;在戰地升火做飯,又容易暴露目標。只有煎餅既久而不腐,又省錢,且容易攜帶。而製作煎餅用的原料,又是我國盛產的玉米、高粱、小米、大豆,最適合我國的情況了。」
他還寫了一本《煎餅——抗日與軍食》的書,詳細介紹了製作煎餅的原料、方法和煎餅的營養價值等,並親手將這本書送給蔣介石委員長,請蔣委員長批准後勤部門,在軍隊內推廣煎餅。
蔣委員長是否採納了馮玉祥的意見,我們不得而知。但在山東各地,煎餅卻是前線將士的主要給養。在抗日戰爭中,它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