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參加一場告別式,主角正是前陣子報紙上驚心動魄報導,跳軌自殺的建中生。一個青春正飛揚的孩子,竟選擇這樣極端的手法結束自己的生命,而且是做別人所不敢為,強烈的宣示他的絕望與無助。他究竟承受了什麼?他又是否企圖以此表達什麼?
筆者的家族成員中有人即將面臨十二年國教,我的侄子們各個無所不補,周一到周五,補習占滿了生活,因為成績決定孩子的未來與一切。每當家族聚會時,我那嫂嫂必定將她兒子的成績單拿出來展示給大家看,英語第一名、期中考第一名、繪畫第一名等等獎狀,述說著他兒子的光采,接著就是眾人的喝采與獎賞。
這令一旁的我,都要安慰他那只得第二名的弟弟,以及僅得過五名內的小表弟。他的表弟活得很可憐,一次我打電話去,才國小五年級的他告訴我:「爺爺說我要是沒有考上第一名,就是沒用的傢伙,以後能做什麼?像你的父母一樣沒甚麼大用!」我不知道這樣的價值觀究竟仍要維持多久?我常告訴他們成績不是唯一,但他們總是回答我,大家都這樣,我們只能跟進呀!
回想我當年大學錄取率只有約百分四十的年代,甚少見到學子自殺事件。大學學校少,錄取率不高,考上大學就是光宗耀祖、精英分子代名詞。但曾幾何時,大學竟流落為普及教育,碩士成為只要有錢就可以讀的教育,博士竟已到過剩的地步!
希望為人師長的,不要在孩子身上加諸不必要的壓力,扭曲了他們的成長,更希望學生自殺事件從此不再發生。
東方(台北市/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