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戰國時代趙國平原君門客,後人依其故事衍生「毛遂自薦」成語,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
西元前二六二年(趙孝成王四年),秦國攻取野王(今河南沁陽縣),韓割上黨地求和,但郡守馮亭不願降秦,獻上黨七十城與趙國,想引趙國抗秦;趙孝成王受地後,果真引發長平之戰,趙軍大敗,遭秦軍包圍國都邯鄲,趙國向楚、魏求援。
魏安釐王面對趙國的求救,懼秦國之威,要晉鄙在疆界按兵不動;趙國君又派平原君到楚去求救兵,訂立「合縱」抗秦盟約。
平原君欲在門客中挑選二十位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去,但只選出十九人。這時候,門客中有個叫毛遂的人,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自己願意湊滿二十人的名額,一起到楚國去。
平原君問:「你在我門下多久了?」毛遂答:「三年!」平原君說:「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錐子放在袋子裡的一樣,立刻就會顯露鋒利的錐尖。而你在我門下三年,我卻沒聽說過你有什麼表現,你還是留下吧!」
毛遂說:「我現在自我推薦,就是請求你把我放進袋子裡,如果早點有這樣的機會,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錐尖而已,而是鋒芒畢露了!」平原君覺得毛遂說得有道理,就答應讓他一同前往。
到了楚國,平原君與楚考烈王商談合縱抗秦之事,從早上談到中午,沒有結果。毛遂手按著劍,走上台階對平原君說:「合縱抗秦有利,不合縱有害,兩句話就說完了,怎麼會說到現在?」楚王怒喝:「我和你的主人說話,你來幹什麼?」
毛遂於是拿著劍上前說:「大王喝叱我,不過仗著楚國人多,但在十步之內,大王的性命在我手裡。現在秦國的強大,天下沒有對手,而且白起曾攻下楚都,侮辱了楚國祖先,這是楚國的大仇,合縱的目的是為了楚國,不是趙國。」一番話,成功地促成了趙國和楚國的結盟。
另外,魏國信陵君之姊為平原君夫人,平原君向信陵君動之以情,促信陵君殺晉鄙奪兵符,發兵救趙,趙國果真在魏、楚合力下,解了邯鄲之圍。
《史記‧平原君列傳》載,平原君回到趙國後,很感慨地說:「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從此待毛遂為上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