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留下了兩句吹牛詩:「擒盡妖邪歸地網,收殘奸宄落天羅。」任何人果能做到如此,那真是曠世英豪、絕代天驕!
放眼自主第一的民主時代,只要我高興,有誰管得了?以致人間群妖亂舞,眾邪招搖,有心人士想要撥亂反正,掃蕩邪風,猶如對牛彈琴,誠不易也。
所謂「邪態」,包羅萬象,凡心中湧起歪主意、壞念頭、狡猾使詐、心術不正的時候,流露在臉色和言行上的一種形狀皆是,那眸神是邪毒的、、表情是詭祕的、語言是酸尖的、動作是異常的,它涵蓋了邪術、邪道、邪俗、邪惡、邪毒、邪行、邪欲、邪心等等,不一而足。
大家都知道:「邪」就是不正當、不規矩、不正常、不合宜,所以長輩常勸年輕人不要走邪路、不要入邪門、不要交邪友。佛家更是忌諱邪惡,《八正道經》特別指出應斷「八邪」: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而其中「邪業」包括殺生、不與取、邪淫等,據《佛光大辭典》解釋:「邪淫為十惡之首。」這跟我國古訓「萬惡淫為首」的詮釋一致,可見不論釋儒道俗,英雄所見,莫不相同也。
我們看社會上多少犯罪肇因,都是由邪淫而起,這是千古相傳,不絕如縷的邪行,從孔夫子開始就勸人戒之在色,但後人卻爭先恐後地,奔向色壑,躍入欲海,真是人間一大憾事。
試看這「邪」字與「斜」諧音,斜就是不正、歪了、傾了,所以「邪心」也可以說就是「斜心」,心都傾斜不正了,豈能做出正事?
我國古代聖賢,猶如出家人修行一樣,咸信「邪不勝正,正可克邪。」因此都很重視修持,斷邪念、滅邪心、去邪行、絕邪語,修身養性,培蓄浩然正氣。
《管子‧權修》說得肯定:「凡牧民者,使士無邪行,女無淫事。」這是管理人民的政府所該負的責任,可惜這件事說來容易做來難,除了從教育訓導方面去啟發,多讀聖賢書,喚起士人自愛自制之外,只能仰仗宗教信仰的力量,遏阻邪欲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