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瓮器、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以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咄!男子」等,譬喻小乘初從外道而親近佛陀,恐怕有退墮的意思,故斥使他心安。「當加汝價」等,說明聲聞人先學七方便(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得證初果,如「一日之價」,由此進二、三、四果,漸入大乘,故譬喻「加價」。「諸有所須」等,譬喻三十七品助道之法。「老弊使人」,小乘的神通,為佛所棄,故譬喻如「老弊」。「我如汝父」,譬喻釋迦顯示三藏教證果的佛,但這不是真正的佛(圓教的佛,才是真佛),故說「如父」。「所以者何」以下,譬喻如父親般漸漸親近之意。「瞋恨」等諸惡,喻外道謗佛。「更與作字,名之為兒」,譬喻二乘與諸菩薩同入法性,皆應當稱「子」;但小乘如幼小般無力,故名為「兒」。
【解義】佛陀為了度化鈍根的眾生,先以聲聞的三藏教(經、律、論)給與誘導,同時示現三藏教的果佛,使其生信。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此段譬喻聲聞人二十年中,經歷阿含時、方等時,斷除見思煩惱,修生滅四諦,猶如除糞。
【解義】如來因小乘於華嚴大法不見不聞,猶如聾瞽,故隱大化而施小化,遂於鹿苑(阿含時)之中說四諦法,而聲聞卻以此為真實。
注解:
阿含時,又稱「鹿苑時」,謂如來為聲聞人說四諦法,演四阿含經等;方等時,如來於鹿苑中說小乘法,二乘之人以得少為滿足,如來遂假維摩居士以呵斥之,使其恥小乘而慕大法,故說維摩、楞伽等經。
生滅四諦:三藏教之說,主張因緣生滅之實有;認為苦、集、道三諦依因緣而為實有之生滅,滅諦亦可視為實有之滅法。亦即指立於實生實滅上之四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