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電雙漲,調整基本工資成為熱門議題,在資方未掀牌下,勞委會承諾的月薪高於一萬九千元,與勞團不低於兩萬三千多元的主張已有差距,屆時勞資尖銳對立恐難免。
基本工資調高,要照顧的是薪資低於兩萬元者,但萬物皆漲,受影響的不僅是低收入者,包括中低收入的「中產階級」。無論中產階級如何定義,月薪兩萬以上到四、五萬元的家庭,都無法受惠於基本工資的調高。
依聯合國最新公布的二○一一年工業發展報告,二○○九年台灣的工業競爭力指數排名全球第十一,進步一名。經建會指出,台灣在全球製造業價值鏈及生產網絡的角色益趨重要,這份報告是當前全球工業發展領域最具權威的報告,評估結果廣受重視。
看到這樣的報告,受薪階級會快樂嗎?近年經濟成長復甦,金融風暴漸遠,但人們的財富有無成長?收入有無增加?絕大多數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各種統計數字無論多漂亮,似乎都和大多數人無關。經濟成長到底肥了誰?
牛津字典選出的二○一一年「年度字彙」是「窘迫的中產階級」,指受到物價上漲、通貨膨脹、薪資凍結特別嚴重的社會階層,主要是指中低所得家庭。這個詞由英國執政黨保守黨的對手,工黨領袖米勒班率先使用,也適用於台灣。
台灣平均薪資居亞洲四小龍之末,「經濟成長寡占化」使財富集中在大老闆,大型企業盈餘成長率,遠遠勝過國家的經濟成長率。國內「工作貧窮」問題日益惡化,平均薪資十幾年凍漲,基本工資與市場薪資距離已愈來愈小,不少勞工薪水只比基本薪資多一點點。
台灣四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CCI)預計二十七日公布,消費者對物價反應敏感,後金融海嘯以來,國人對未來物價看法持續處於「中度悲觀」。油電雙漲後,預估四月份的調查結果,將會進一步轉為「重度悲觀」。
「工作貧窮」的上班族薪資「抗漲」,根據主計處調查,大約三百六十萬名上班族月薪不到三萬元。
「窘迫的中產階級」、「窮忙族」都不屬於「低收入」階層,無論基本工資調漲多少,都無法分享到好處。
要拉升台灣勞工薪資,不能只靠基本工資;要加薪,只期待勞委會也絕無可能。行政院去年雖曾呼籲企業替勞工加薪,但企業加薪取決於市場機制,只靠政府首長喊話不會產生效果。
政府與其向企業喊話,要求替員工加薪,倒不如營造良好的投資經營環境,吸引台商及外商大規模投資,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自能帶動薪資成長。
政府更應從制度面著手,若認為企業應該加薪,應依循制度正軌,從合理檢討工資著手,由制度規範而非喊話決定。
政府照顧低收入者之餘,不應忽略中低收入的「窘迫的中產階級」,畢竟這批人是社會的中堅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