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竹山有位阿嬤,每天背著七歲多重障礙腦性麻痺全盲孫,子搭車到台中啟明學校上課,三年來沒間斷,來回一趟超過一百四十公里,總計三年的路程可環島六十四圈。阿嬤對盲孫的疼愛,令人動容,只期待「背不動的那一天,晚點來。」這段故事曝光後,台中、南投兩地首長搶著載送這對祖孫上下學,然而,值得檢討的是,阿嬤背孫長途跋涉三年多,為何社政單位都袖手旁觀?
媒體報導,南投阿嬤背著十五公斤重的盲孫,每天從竹山步行到火車站搭火車到台中,再轉搭火車到豐原站,然後走到豐原客運搭校車到啟明學校,每一刻都不能耽擱,否則無法準時八點到校。阿嬤不以為苦,還說盲孫是她的「菩薩」。這樣的故事,讀了令人心酸,卻活生生存在台灣的許多角落。
南投縣長李朝卿看到報導,立即打電話指示社會處派復康巴士接送。對於許多類似阿嬤與盲孫境遇的家庭,政府的協助似乎永遠慢半拍。這次如果沒有媒體披露消息,社政單位仍不知不覺。
阿嬤多年前曾打電話給社福單位請求協助,但對方答覆是「不行」,如此冷血的回答,讓阿嬤獨自承擔背孫的重擔。
令人質疑的是,如果阿嬤自己打電話求助遭拒,為何這次在縣長指示下就行了。縣政府前後矛盾的作法,不必檢討嗎?南投縣政府主動關心阿嬤與盲孫,也必須全面檢討復康巴士執行上的盲點,盤點一下復康巴士的需求有多大,避免真正有需要的民眾得不到應有的協助。
事實上,政府之外,民間的社會力蓬勃發展,可以提供的協助更多。九二一大地震後成立的台灣寶島行善團,十多年來從默默無聞的民間社團,發展迄今已有八百多名成員,主要工作包括協助災區民眾興建臨時屋,為弱勢民眾整修房屋等。三月底,台灣寶島行善團透過網路揪團行善,號召一百多人次赴台南市楠西區為一名身障的老翁蓋房子。老翁本來住在年久失修的古厝,下雨天就漏水。寶島行善團志工依專長分工,有人立鋼架,有人做裝潢,有人裝水電,二天就把新房子給蓋好了,讓老翁有個安全舒適的家。如果沒有寶島行善團的義舉,老翁又無法獲得政府的任何協助,至今應還住在下雨天漏水的古庴裡。
阿嬤與盲孫的故事,讓我們體會到,幫助別人要從小處著手。阿嬤與盲孫需要的並不多,最迫切的是交通問題。有許多重病家庭向社政單位求助,得到的卻是冷冰冰的答案,這樣的社福體系明顯失靈。另一方面,台灣寶島行善團以網路號召有心助人的民眾,貢獻專業能力,主動深入社區尋訪需要幫助的弱勢民眾,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讓弱勢民眾有個安全的家。這樣的效率與服務熱,情值得政府社福單位學習。
如果政府的社福人員坐在冷氣辦公室裡,只是被動的等待民眾電話求助,無法主動協助,這樣的社福體系實應檢討有否存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