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講-- 我們所說的 這些名字

陳建男 |2012.04.12
2631觀看次
字級

翻著《我們所說的這個名字——然詩社兩周年作品集》,不禁回想大學時參與政大長廊詩社的美好經驗。今日大學詩社仍在,詩的結社因網路的迅捷更加蓬勃,PTT詩板外,由blog到facebook,隨處可見詩人結社,而「然詩社」的成立並非透過網路,是實際聚會,切磋臧否詩藝,這種真槍實彈的面對面討論實屬難得。

這部作品集將詩人名字放在最不顯眼處,讓讀者就詩論詩,詩後附上詩友評論,是令人讚賞的安排。讀詩不為名而生先入為主之見,論詩各見論者個性,或就結構言,或就內容言,甚或陳述個人詩觀,這些詩人與詩的對話,早已成為踏進詩國最紮實的腳步。「然詩社」成員中,郭哲佑與謝三進都已出版詩集,余禮祥的詩創作與評論令人激賞,鄭凱文不僅在詩創作上有斬獲,也以〈虛構的雨——寫給地科系D同學〉得到散文獎項,洪崇德在創作、評論、經營詩板與社群上也下不少心力。他們的聚會仍在持續,相信這樣的交流會讓他們更加茁壯,創作與評論的筆也會更加犀利。

同樣是二○○八年,廖亮羽、郭哲佑、蔣闊宇、林餘佐、吳俊霖、吳宣瑩等十四位學生詩人成立風球詩社,詩社之下還有讀詩會、出版社、詩雜誌、校園詩展等組織。亮羽的行動力十分旺盛,在推廣詩的閱讀上盡心盡力,幾次見面她總很有熱情地邀約參加詩展,我也常常收到校園詩展的海報,詩的種子必須好好埋下,才能長出更茁壯的幼苗。由於餘佐的牽線,在《風球詩雜誌》前三期我對波戈拉、吳易叡、吳岱穎的詩作寫過評介,很早就認識與接觸這群年輕詩人,又在編輯《七年級新詩金典》時合作過,數個夜晚一群詩人聚會討論。風球詩社與然詩社的成員在互動上有滿大的重疊性,這也是詩社交流的好例子,或許詩的語言就是無邊界的。《風球詩雜誌》目前已出版六期,每期各有主題,也介紹新銳詩人,更與對岸年輕詩人有交流,不將詩社侷限在一隅,這種視野是一般大學詩社少有的。

此外,二○一○年由煮雪的人、鶇鶇創立好燙詩社,「主張新的結構形式與獨特的價值觀」,提倡「一種從平淡中見新奇的新新美學」(李東霖語),並發行《好燙詩刊》,目前已經出版三期。在某些角度上,《好燙詩刊》中的詩作是類似於《衛生紙詩刊》,有些突破原有美學框架的作品,挑戰讀者的閱讀習慣。最近煮雪的人出版《小說詩集》,鎔鑄詩之抒情與小說敘事於一爐,在散文詩、詩劇之外,另闢蹊徑,是值得一提的。

當網路或社群網站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發表的作品能即時得到回應,無論是讚或批評,反芻的時間是否會減少呢?我依然習慣捧著詩集詩刊,習慣面對面漫談詩作與詩人,詩社的聚會彷彿洞穴裡的光,如此神聖,令人依戀而嚮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