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大力勢」,喻智慧大、神通大。「王、王等」,譬喻法身、報身。「貧里」,喻人天小乘,易修易得。「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譬喻進修地方,容易獲得小乘果。「或見逼迫」,譬喻憂慮佛道長遠,久受勞苦。
【解義】自「窮子見父」以下,說明「聲聞迷小乘而怖畏大乘」之事。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
「見子便識」,喻普見眾生皆有佛性。「思念此子,無由見之」,喻佛陀正觀眾生,無眾生相,以眾生任運自然,現於平等大悲心中,故如「而忽自來,甚適所願」。「年朽貪惜」,喻法身、報身功德為佛所護念。
【解義】譬喻佛在法王座上,看到二乘人,就希望教授他們大乘法門,雖將入涅槃,但仍然憐惜二乘人尚未得度。
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
「即遣旁人」,喻華嚴頓教,乃佛加被菩薩所說的十信法門,知一切法即是心的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所謂「急追將還」也。二乘初聞《華嚴》,害怕這種頓說法門。蓋頓教以「煩惱即菩提」,而二乘以「煩惱為冤賊」,故稱「怨」也。頓教以「生死即涅槃」,而二乘以「生死為苦縛」,故稱「大喚」。華嚴會上,佛陀為四十二位法身菩薩,廣說求佛果、利益眾生之事,故喻「執之逾急,強牽將還。」菩薩往來三界利益眾生,如遊戲神通;二乘人觀三界如牢獄,厭四生如桎梏,故喻「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悶絕躄地。」
【解義】一乘之頓教,顯示人人本具佛性,真理當前即是。只可惜二乘人有眼不見、有耳不聞,迷於事相,故輪轉生死。(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