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南唐後主李煜,國破家亡之後,被押至汴京,受盡屈辱,緬懷往事,不勝唏噓,吟了一首千古絕唱的〈虞美人〉思念故國:「春花秋月何時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今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中「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引起了宋太宗的不悅,當夜賜毒酒命其自盡,叫他再也不要發愁。
亡國之君為故國愁、離家之子因思故園愁、經商者為設廠為業績愁、農夫耕作為歉收愁、家庭主婦為物價愁、情人分離為相思愁、年老體衰為病痛愁、學子為考試愁……幾乎無人不愁、無時不愁、無處不愁,這人間事,怎一個「愁」字了得?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秋天是蕭颯淒涼的季節,讓人的感受是那麼樣地煩惱、沮喪、冷落、寂寥,表現在臉上的是愁眉苦臉、愁眉不展、愁容慘面;甚至還會沉澱到肚腸裡,變成愁腸百結,這愁緒、愁意、愁感、愁思、愁慮、愁懷……真是無所不在的愁態啊!
敏感的詩人、多情的男女,往往都是典型的多愁善感,林黛玉看到落花,除為花愁,更為自己愁:「儂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儂知是誰?」多情自古傷離別,青年男女最怕離愁,姜夔詞云:「算空有并刀,難剪離愁千縷。」歐陽修詞云:「離愁漸行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李煜詞云:「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愁思不僅在心頭淌血,還會像癌細胞一樣擴散到腸裡,變成百結愁腸。 范仲淹云:「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崔魯吟:「肯信愁腸日九回。」 愁的滋味就是這樣的苦、澀、酸、辣,可別小看了它的威力,發作起來,簡直要人命,古詩有「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詩人大多相信愁思會殺人,岑參詩云:「閨中只是空相憶,不見沙場愁殺人。」李益詠:「行人莫向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可見愁思是多麼可怕!
憂愁如此擾人,如何化解?古人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又說:「一醉解千愁。」這些話都不可靠,喝得爛醉,麻痺了神經,可是酒醒之後呢?李白也承認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可見喝酒是解決不了問題,反而誤事添愁。唯一可行之法,就是面對煩惱的問題:「努力排除、迅速遺忘、宣泄抒放、移情寄托、尋覓快樂。」試試看,何妨「自在飛花輕似夢」,管他「無邊細雨細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