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健全小組日前召開第一次委員會議,資本利得稅的改革列為第一優先。財長劉憶如在立法院就「資本利得稅的影響」進行專案報告,指出未來將依量能課稅、簡化稽徵、降低衝擊、維持稅收四大原則,檢討證券、土地等資本利得稅。證券交易所得稅方案在一個月內出爐。
財政健全小組由財長擔任召集人,由五位政府代表、八位學者專家、二位社會團體代表組成,首次會議由委員票選三大稅改議題,依序為資本利得稅、綜合所得稅、能源稅/貨物稅。歷任總統、行政院長、財長對資本利得稅避之唯恐不及;如今在府院充分授權與社會殷切期待下,財政健全小組列資本利得稅為第一優先。
有關證所稅復徵議題,未來究竟該如何課徵,財政健全小組尚未進行討論,台股上周隨即重挫。面對台股短期重挫,劉部長為了安撫股民表示「資本利得稅納入討論,不表示一定課徵」,此話引又發外界認為財政部沒有決心推動改革的聯想,部分人士反問:「如果最後又回到原點,那何必列為稅改第一優先?」
台灣在國際上是少數對資本利得免稅或只課少許稅的國家。稅制嚴重向富人與企業傾斜的結果,股票、不動產交易的稅負極低,前者免證所稅,後者則依低於市價的稅基課稅;如此不僅讓國庫減少大筆稅收,還使得所得稅稅基有七成五集中在薪資所得者,這樣不公平的稅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如今財政健全小組勇敢地將「資本利得稅」列為稅改第一優先,如果最後又回到原點,如此「雷聲大雨點小」的改革,與馬英九總統先前所謂「脫胎換骨」的改革實在有很大的差距。
政府事先已放出風向球,等於對台股打了預防針,即使開徵證所稅,對台股衝擊不會像當年財長郭婉容突然宣布復徵那麼大。法人認為復徵證所稅的消息對股市影響大約只有一天,但中長期不確定因素可能壓抑台股上漲空間。事實上,在兩稅合一之下,對企業復徵證所稅的難度降低,對股東有利,且有利於企業經營。如果台股全年上漲百分之十,法人預估財政部一年新增證所稅收約二千一百九十億元,這筆稅收對國庫不無小補。
台灣若要復徵證所稅,以現代的電腦科技,沒有技術上的問題;關鍵就在執政者的決心。為了縮小打擊面,財政部可以考慮針對一定金額以上的法人戶復徵證所稅;同時為確保稅收不減,應該與證交稅一並考量。為降低不確定因素對市場的衝擊,財政部決定一個月內提出證所稅復徵方案,這樣的作法是比較合理的,畢竟討論時期拖得太長,也將導致市場波動加大。財政健全小組首次會議,踏出重要的第一步,我們期許該小組劍及履及,順利完成資本利得稅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