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四十年來在台灣受教育的孩子,在中學時期為提升寫作能力,幾乎無人不讀王鼎鈞的作文四書:《靈感》《文學種籽》《作文七巧》《作文十九問》,還有更早的《講理》,可說都濫觴於這本《文路》。

緣起於:今天被尊稱為「鼎公」的文學大師王鼎鈞(一九二五~),早年失學隨軍來台,參加當年中國文藝協會張道藩創辦的文藝創作班,受教於趙友培等先生,奠定其寫作基礎,改變了他的命運。
他根據閱讀趙友培《文藝書簡》的心得,及在台北育達商職擔任國文老師作文教學的體驗寫成《文路》一書。全書二十篇,分為五個單元:「總說」、以「觀察」為重心、以「想像」為重心、以「體驗」為重心、及「選擇」與「組合」。每一單元有五篇文字,其中一篇是選來的範文,把抽象的理論變作具體的描寫。
王鼎鈞自信的說:「作家憑著觀察、體驗、想像、選擇、組合等過程,把生活經驗轉化為寫作的材料。」「初學寫作的人,如果接受了這一套方法,可以終身受用不盡。」
如今著作等身的王鼎鈞,或許就是運用這套方法寫散文、小說、回憶錄,而成就為華文文壇的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