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生命的永續經營觀(七)

文/慧開法師 |2012.03.04
1677觀看次
字級

二○○九年七月,筆者應香港中文大學的邀請,出席「天主教與佛教對話」系列講座——「宗教生死觀」的對話,與一位天主教耶穌會的黃錦文神父對談,現場聽眾中有人提問:「佛教所主張『生死輪迴』的『三世生命觀』,是從哪裡/又是如何總結出來的?有什麼根據嗎?有何歷史線索可作為佐證嗎?」這一連串的問題,問得很好。

佛教講「三世生命」與「六道輪迴」,長久以來一直帶給人們一種只是「懲惡勸善」的「道德說教」觀感,以及「信則有,不信則無」的「宗教迷信」印象。不過,讓人有這種觀感及印象,並不是「三世生命」與「六道輪迴」的宇宙人生觀點本身有什麼問題,而是傳統的表達及說明方式,偏重於「善惡因果報應」的教化面向,並不十分契合現代人的科學宇宙觀與多元的人生價值觀,同時也無法與現代知識分子的科學邏輯思維相應。因此,我們需要有新的詮釋,讓現代人重新理解「三世生命」與「六道輪迴」的道理及意涵。

就佛教本身的立場而言,「三世生命」與「六道輪迴」並不是「教條」,而是三界有情生命歷程的客觀現象,我們需要了解其內涵,而不是不求甚解就盲目地「相信」,就像是我們不需要「相信」地球是圓的,因為地球本來就是圓的;但是我們仍然需要研習地球科學、天文學……等等,以求正確理解地球的表裡構造、太陽系的整體結構、各個行星運行的情況……等等。

釋迦佛陀以「十法界(四聖及六凡)、三界、六道、三世生命、生死流轉……等等」來說明有情生命的現象與歷程,既不是臆測,也不是玄想,而是根據他本身大澈大悟的「佛眼」,如實地觀照法界眾生而得,但是,娑婆世界芸芸眾生的「肉眼」所見有限,是故無法全然理解。不過,如果我們透過「戒、定、慧」的精進修持,而次第開發出天人的「天眼」、阿羅漢的「慧眼」、菩薩的「法眼」乃至諸佛的「佛眼」,我們也能夠逐步進階地如實理解佛言不虛。(請參閱本專欄去年六月十九日至七月十日的文章〈佛教講三世因果、生死輪迴……等等,能夠證明給我看嗎?〉、〈三世生命觀的歷史回顧與現代開展〉、〈有關輪迴轉世的學術性研究報告〉。)

那麼在我們尚未開發出天眼乃至佛眼之前,如何正確地理解三世生命與生死輪迴的道理呢?我曾經提出可以運用數理邏輯上的「歸謬法」來推論及理解,也就是先假設「生命只有一世」而且每個人都「長生不死」,看看在這樣的預設條件及情況下,後續的生命開展是不是合理?我們會不會更為幸福快樂?讀者們可以好好地深入思考。

賈伯斯說得好:「死亡很可能就是生命頂尖的發明,是生命交替的動力。」不過賈伯斯的說法還不夠徹底,我們可以進一步說:芸芸眾生每一世生命中的「生、老、病、死」以及三世生命的相續與流轉,都是生命絕佳的設計,也都是生命永續交替的機轉與動力。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生命的奧祕就蘊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老、病、死」以及生死輪迴的緣起緣滅歷程當中,因此,要探索、發掘乃至體悟生命的奧祕,就必須深入地參究自我生命中「生、老、病、死」的玄機。(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