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Sabrina九歲了,在與她溝通的過程中,有時也會出現口角。有些事情,我認為是孩子的認知能力不足所導致,有些則是態度的問題。
舉例來說:前陣子我們到中部旅遊,旅途中爸爸說:「我們為什麼一定要遵守schedule呢?這樣好累!」這句話被Sabrina聽進去了。
回家後沒多久,我們計畫好要跟阿媽一起在家包水餃,時間還不到,Sabrina就急著想要開始了,但是當時阿媽在睡午覺,我就告訴Sabrina:「我們等阿媽起來再一起包!」Sabrina聽了就直犯嘀咕,還理直氣壯的說:「為什麼我們要有schedule?為什麼我們不能先包?」
聽到Sabrina這樣說話,我好生氣,我告訴她:「剛剛我們已經跟阿媽說好了,所以要遵守約定,這是誠信問題,跟schedule沒有關係;而且,我現在正在收聖誕節的所有飾品,為什麼妳不來幫我的忙呢?」
然而Sabrina還是不高興。我繼續說:「妳不幫忙可以,請去做別的事情,不要在這裡嘀咕。」
另一個同樣的案例來自學校。當Sabrina在學校學到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晚上回到家裡,恰巧Victoria 對她不禮貌,她就以更不禮貌的方式回應。我說:「Sabrina,這樣不是會愈演愈烈、愈來愈糟糕嗎?」她告訴我:「對呀!可是如果Victoria不希望這樣被對待,她就不可以這樣對別人。」我說:「沒錯,但妳不應該用這種態度對她。」Sabrina 委屈的說:「學校不是這樣教的,老師說,你要對別人好,別人才會對你好。」
聽到Sabrina 的解釋,我終於了解了。學校只給了孩子正面的說法,卻沒有告訴孩子:「如果人家對你不好,你該如何處理?」
為此,我開始跟Sabrina 解釋:「這就有點像A和B兩人,如果A搶了別人的東西,請問B要搶回來嗎?還是,B可以有更好的方式處理。例如:告訴對方『你這樣的行為不對,因為你沒有經過我的同意』,若對方不理會,也可以請大人幫忙處理。」
聽完說明,Sabrina才真的明白。因此,我同時請學校協助,在引導孩子正面思考的同時,也同樣要給他們反面思考與應對的能力。
這讓我想起,Sabrina中班左右,學校曾告訴孩子:「Don't tell telling.」並且告訴孩子,如果別人對你所作的的行為沒有危險性,就不要去告狀(打小報告),讓那個人受到處罰。
當時Sabrina遇到一些事情不知如何處理,就會去告訴老師,老師就問她:「你是不是在tell telling?」回到家時,她和Victoria剛好有口角,Victoria馬上來跟我說,她就跟Victoria說:「Don't tell telling.」我說:「Sabrina,Victoria還小,所以她沒有能力處理,才會尋求大人的協助,這不是在tell telling.」
我意識到孩子從小到大,總會因為聽到大人說話,而想去運用大人所說的話。但事實上,同樣一句話,會因為時間、地點而有不同的意義。若孩子不知如何善用,反而會把真實的狀況給扭曲了,父母必須不斷的提醒、與孩子溝通,才能幫助孩子在與人相處及口語互動方面做得更精確、更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