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前後,國民黨政府從南京撤退台北草山,兵荒馬亂,軍不聊生。有別於大批流離來台的小將大兵,二十出頭的余光中(一九二八~)先從南京金陵大學轉廈門大學,一九五○年渡海進入台灣大學。也因良好家境與條件,才能於一九五二年三月──這時還是台大外文系學生,即自費出版第一部詩集《舟子的悲歌》,由「野風出版社」發行,梁實秋教授寫序。
此書絕版多年,好在這時期代表作,亦即本書精華詩篇,已被選入洪範書店出版《余光中詩選》(一九八一年初版)裡。若問他的早期詩風與後來寫〈鄉愁〉〈白玉苦瓜〉的余光中,有何不同?且看這首〈淡水河邊弔屈原〉首節:
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潔白,
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澤。
江魚吞食了二千多年,
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
此為重格律,「四行一節」的方塊詩,也稱「豆腐乾體」,講究的是形式整齊,辭藻美麗。五四時期「新月詩派」如聞一多等模仿西洋體式創成的「新格律詩」,余光中追隨嘗試於早期詩作,全收入首部詩集。
此外,剛來台灣難免想家,選作書名,寫於一九五一年這首〈舟子的悲歌〉,除了韻律,也描寫詩人思鄉思親的心境。
昨夜,
月光在海上鋪一條金路,
渡我的夢回到大陸。
在那淡淡的月光下,
仿佛,我瞥見臉色更淡的老母。
我發狂地跑上去,
(一顆童心在腔裡歡舞!)
啊!何處是老母?
何處是老母?
荒衰草叢裡,有新墳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