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赴新店山頭散步。植物、土地,早晨穿透林蔭的光線,令我回憶起旅行緬甸時,見僧侶走過鄉野,向村民進行每日一次托缽乞食的情
景。
年長的比丘著褐紅袈裟,容態虔默,雙眼低垂,彷彿全部的心神都集中在赤足與泥地的接觸上。如此,足起、足落,兩腳緩慢地前移彷彿成了天地間最重要儀式,令好奇旁觀的我也為之屏氣凝神。
這豈不是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僧團中比丘身姿的重現嗎?平凡的走路,居然呈現佛教修行最精妙「正念──四念住」法門:「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緬甸僧侶托缽行腳時,純然正念正知、活在當下。雖只是從外表觀賞,我也似乎沾得了法溢。
專注於身心當下狀態,進而如理作意地處理日常事務,是佛法修行人最重要的功課。德籍斯里蘭卡高僧向智尊者,曾讚嘆「正念」法門:以類似於「小心足下」這樣樸實的專注力,居然使「念」最後顯現為「阿基米德點」,在這支點上撬開了世間大量循環不已的「苦」的兩個停泊地──無明與渴愛。如此偉大的教導,只能出自佛陀超凡的心靈。
也正是懷著這樣的感動,我於一九九九年繪成了〈釋迦下山〉油畫。畫面背景,與其說是佛陀當初修行所在的迦耶山,倒不如更像是台北新店的小山頭。晨光由畫面右上方的林隙,透泄向左下迂曲的山道,把泥地照成一片黃金。以此,或可以象徵佛陀超凡的心光,為世人澈照出一條修行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