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大力推動旅遊結合志願服務的方式,讓遊客在賞玩風景之餘,還能認識與關懷當地人文風土、弱勢族群。事實上,這類型的活動救國團已深耕十多年,今年屆滿六十周年,救國團正名為「責任旅遊」,觀念取自國際風行的潮流,有旅遊順帶關心生態及弱勢族群的意思,救國團推出的責任旅遊首部曲,就是鼓勵遊客帶圖書到偏鄉小學與育幼院。
負責「責任旅遊」系列活動的助理專員賴文玲表示,往年說「綠色旅遊」、「生態旅遊」,都讓人以為只是關心環境,忽略在地人文的重要性,社會責任與協助弱勢發展經濟、回鄉深耕、讓部落公益不再只有老人與小孩,是新一代的旅遊服務概念,也是旅遊業想要帶給遊客的新觀念!「救國團的活動中心多位於風景優美的地方,過去只懂得辦理活動住宿或導覽行程,在同仁研究以及學者建議下,發現可以做更多有益社會的事。」
救國團最為人熟知的是「嚕啦啦」,取自國際友誼歌曲,有友善、服務和傳承的意涵,是救國團帶領活動的大專康輔團隊,但近年各活動中心主打的卻是生態保育,如墾丁的募集螺殼給寄居蟹、日月潭和溪頭的了解螢火蟲生態、砍生態殺手銀合歡,還有自導式步道等,賴文玲說,僅是募螺殼就回響熱烈,「一開始只因為墾丁活動中心臨海,我們直覺想到能服務的小生命,就是換不到殼的寄居蟹!」
「如果是向濱海國小或住宿的遊客推廣保護寄居蟹生態,還不至於讓救國團振奮,但我們發展到不來住宿的人也會把撿回家的螺殼寄過來,山區的小學老師會當作生命教育課程,讓小朋友寄殼到活動中心,有的則要小朋友寫給寄居蟹一封信,當小朋友說:『寄居蟹好可憐,我不想跟他們一樣沒有家。』環境教育的效果就達到了。部落客也會將還殼的過程寫在網誌上,吸引更多民眾守護小生命。」目前有五千隻寄居蟹找到新家。
賴文玲說,導覽時加入教育,就是責任旅遊。螢火蟲導覽人員會要求遊客不要拍照,但都市人已習慣不在暗的環境中生活,懼怕沒有燈光,當遊客拿出手電筒或手機照明時,就被叮嚀可以套上紅色玻璃紙,避免刺激螢火蟲、對棲息地造成干擾。環境教育的範疇裡,「自導式步道」算得上是一種,自導式是在步道旁註明怎麼讓遊客了解每一棵樹的歷史與周遭狀況,強調讓遊客融入大自然裡,形成一種人與自然共存的關係。
賴文玲指出,在「責任旅遊」中旅遊不再是走馬看花,而是變成要知道當地生態或經濟產業狀況的行為,旅遊業者將以地方產業為立基點,看待發展的方向,「例如活動中心一定會結合在地特色,比如請泰雅族原住民用傳統手工藝術裝飾,並給原住民工作的機會,藉由部落文化的導覽,可以讓他們明白,家鄉的文化足以自豪,改變觀念後,對回鄉服務的興趣就更濃厚;當他們看到希望,青壯年不用再跋山涉水離開部落,到台北去謀生,部落不會只剩老幼。」
逢年過節,救國團還會為遊客舉辦原民串珠體驗課程,用意即在加強都市人對原民文化的認同,也會建議遊客消費時,優先考量原民的產品,並推出住宿或參與公益活動,即贈商店折價券的優惠。
賴文玲認為,支持責任旅遊就是支持生態永續,這會營造正向的循環。但遊客是否買帳?她說,已有許多遊客反映,不喜歡苦行軍式的挑戰自然險峻──早期救國團的營隊活動多為此類,改為在一個活動中心固定駐點,早晨用餐後,探索一條步道,下午回中心喝咖啡、吃下午茶,晚上再了解在地文化,「大家變得想要放慢腳步,嚮往漫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