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忠賢台北報導】馬英九總統治國周記昨天播出最後一集,馬英九邀請鐵道達人、學者蘇昭旭對談台灣鐵道之美。蘇昭旭建議成立國家級的鐵道博物館,促成台灣鐵道文化在國際上發光發熱。馬總統對此相當認同,直言這是用鐵道找出台灣外交的活路。
馬總統與蘇昭旭對話,分享鐵道對台灣發展變遷的意義與鐵道文化與旅遊魅力等心得。對於火車有著濃厚感情的馬總統,回憶起小時候的志願,就是當火車司機。
他在周記上說,一月三十一日媒體報導「火車醫院」,也就是台北機廠馬上就要關閉了,這在台灣鐵道史上是重要的事。鐵路與火車對台灣社會的變遷、交通的發展、全民的記憶,具有重要意義。
蘇昭旭指出,劉銘傳一八八七年創建台灣鐵路,到今年一百二十五周年。總統說,劉銘傳當時靠著英國和德國的洋行出錢,可說是台灣最早的BOT案。
蘇昭旭向馬總統爭取籌設國家級的鐵道博物館,希望政府用行政資源,保存高鐵、台鐵、捷運、阿里山鐵路和台糖小火車等台灣五大鐵道文化。
他認為,台灣鐵道有百年以上歷史,需要有國家級鐵道博物館,可以收藏、展示,推廣鐵道文化,不應像台鐵、高鐵或台糖既有的鐵道博物館,只展示自有文物或販售鐵道紀念商品,「要能作為國家工業實力與榮耀的表徵」。
馬總統說,民間研究鐵路、關心鐵路的人愈來愈多,很多老車站、老火車或老路線復駛。對鐵路運輸發展出的文創產業,包括「永保安康」、「追分成功」車票及鐵路便當等,馬總統也高度肯定,期許未來在官方及民間合作下,推動台灣鐵道文化的保存。
治國周記昨天最後一集,至於未來如何轉型,總統府發言人范姜泰基表示,未來要轉型成為何種形式,目前還在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