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春秋】 為一部佛書興建的 清州古印刷博物館

文與圖/林伯謙 |2012.02.14
1176觀看次
字級

葉德輝《書林清話》卷八說:「活字板印書之製,吾竊疑始於五代。『晉天福銅板本』載宋岳珂《九經三傳沿革例》,此銅版殆即銅活字版之名稱,而孫從添《藏書紀要》云:『宋刻有銅字刻本、活字本。』分銅字、活字為二,惜岳氏未及注明,不得詳其製也。」

葉氏從南宋岳珂書中所說「銅板本」,懷疑活字印刷術在五代已產生,這比起多數人知道北宋畢昇發明膠泥活字,還要來得早。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八提到:「慶曆中(一○四一—一○四八)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也就是說畢昇用黏土刻成一個一個各自獨立的字,薄得像銅錢一樣,再用火燒硬成形,就可以拿來排字印刷。

可惜那時的印刷品並未留下來,目前所見最早的泥活字印本,是一九六五年在浙江溫州白象塔出土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殘頁,大約已晚於慶曆五十餘年。至於金屬銅活字本,則是僅存下卷的《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以下簡稱《直指》,《直指》木刻本上下兩卷,迄今仍完好保存),這是韓國高麗王朝時期的佛書,內容節摘中國禪僧語錄,卷末有「宣光七年(一三七七)丁巳七月 日 清州牧外興德寺鑄字印施」字樣(如圖一),李氏朝鮮王朝末期,法國駐漢城(即首爾)第一任代理公使葛林德(Collin de plancy)將之攜回本國,後藏於法國國立圖書館,一九七二年展出時才為國際所知。

這部世界最早的金屬活字本,在二○○一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紀錄遺產」,韓國為了這部流落異域的語錄,特別在清州興德寺遺址建造「古印刷博物館」(如圖二)。

興德寺遺址的發現,是一九八四年底,清州雲泉洞一帶新住宅區開發時,挖掘出磚瓦等古文物,於是改由清州大學博物館員進行文物勘察,從一具殘破銅鼓及佛上刻有「興德寺」,而斷定是印施《直指》的佛寺遺址。

韓國對古文物極為重視,新落成的博物館採開放式大門免門票進入館區,大門是以挖掘出寺院屋脊上的鴟尾造型來設計,在其左前方也重建興德寺金堂,館旁並有直指橋與直指路以資紀念。

博物館內除了介紹古代印刷術的流變,還試圖復原興德寺場景,塑造許多正在鑄字印刷的僧俗二眾(如圖三)。導覽義工是一位退休教師,他說塑像原本按了按鈕,就會有動作。

我比較懷疑的地方是遺址出土文物並未發現銅活字,而且寺院乃是修行的道場,是否可能全部變成鑄字印經的工廠?雖然《直指》卷末說「興德寺鑄字印施」,但由興德寺出資請廠家製作,其實也算寺院鑄字印施。

去年十月底,我到韓國忠北大學開會,因此有機緣乘便參觀。當時是先飛抵仁川國際機場,再耗兩個多小時的車程才到清州,不過從十二月二十日起,清州機場正式有直航台灣的班機,往返已經非常便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