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族群失業率高 資方以指責角度看問題 不檢視勞動環境 有合理薪資升遷機會 年輕人當然做
農曆年後是求職旺季,但報載二十二至二十四歲青年族群,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二點七一,是整體失業率的三倍多,而二十五至二十九歲的青年族群,失業率也超過百分之七。

通常對青年失業率過高的檢討,大都指責年輕人工作態度不佳、眼高手低、要求薪水過高、頻繁轉職等,卻很少檢討台灣就業環境惡劣,非法責任制、低薪與非典型就業充斥,還有過勞問題。
如果公司薪資過低,有資格抱怨年輕人不願屈就嗎?如果公司以非法責任制要求員工,有資格抱怨年輕人不吃苦嗎?如果公司沒有升遷機會,甚至談妥薪水後就沒有加薪、升遷的可能,能抱怨年輕人頻繁換工作嗎?如果公司不對員工教育訓練,只希望進來就能上手,能怪年輕人不熟練或跟不上嗎?
從職場每天上演的事來看,明明是企業剝削勞工,但每次討論失業率的報導,都是訪問企業主和人力資源專家,以指責勞工的角度看問題,為何不問勞工團體的意見?
社會新鮮人就業,本來就需要半年到一年的再社會化,打破過去以學校、同儕為主的思維與做事方式,好融入職場,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必須承擔幫助他們與職場接軌的責任。
如今台灣的企業都只想挑便宜撿現成,不想負擔人力訓練成本,只想把人力訓練成本轉嫁給社會,這樣的勞動環境,卻還有許多企業主,常暢談人才對台灣發展與競爭力的重要性,不免諷刺。
願意培訓人才、高薪獎賞的企業(如餐飲業的鼎泰豐、王品集團),員工流動率都很低,而且如青年工作態度不佳等問題,在這些企業很少發生,這就不難看出,現在年輕人也許比較不好教,但未必不能教,能否讓年輕員工留下來,問題不完全是在年輕人,企業也應檢討,但企業卻一再放出年輕人不好教的訊息,誤導社會大眾,企圖形成輿論逼迫年輕人就範,如此只會讓年輕人與企業更不互信,彼此帶著有色眼鏡看對方,只會讓企業更難找到人才,年輕人就業更困難。
有資源的企業若能幫助年輕員工迅速上手,並有合理薪資與升遷機會,年輕人當然願意做,何愁找不到人力與人才?先檢討自己的制度,別再只怪罪年輕人了!
宗雲(台北市/青年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