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浙江師範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方衛平教授應邀來台講學,民生報少年兒童書城特別邀請他與台灣兒童文學工作者和愛好者們講課,對大陸兒童文學發展現況。
方衡平認為這二十多年來,大陸兒童文學創作的變化非常快。大環境包括社會文化、經濟發展、媒體、教育、出版環境等,以及讀者,都有了改變,兒童文學的發展也因此產生很大的變化。
根據近幾年來上海著名的《少年文藝》銷售數據分析,一九八二年的發行量高達一百二十萬份。不到十年的時間,一九九一年發行量顯示,數量已掉到三十萬份。這幾年,發行量稱號稱十萬份,其實發行數量應該更少。
八○年代以來的變化
二○○○年,一位十一歲的孩子蔣方舟,出版他十歲那年的作品,書名是《正在發育》,書中宣稱大人不瞭解兒童。這本書在大陸兒童文學界引發極大的批評。大陸學術界對於這本書評價正反不一,有人發出激烈的批判,但也有人認為這本書對於社會和家庭有相應省思功能。
文革結束後,大陸的兒童文學曾經面臨失意狀態,作家們不知道該寫什麼,該說什麼。但是他們懷抱著兒童文學的理想,經歷了兒童文學的盛事。
一九九○年代,大陸的市場經濟帶來的商業力量,擠壓了兒童文學的空間。以前純文學有空間,這個年代也越來越窄小,一些八十年代著名的作家認為自己到達了創作的高峰,可是,優秀作品銷售狀況普遍不好。
雖然如此,並沒有打敗兒童文學作家,大家仍然堅持創作的品質。九十年代大陸兒童文學出現所謂「金童」與「玉女」作家,指的是曹文軒與秦文君,他們分別代表不同風格的作品,像秦文的《男生賈里》、《女生賈梅》,曹文軒在一九九七年出版的《草房子》,這本書後來拍成電影,獲得無數的獎,得到很高的榮譽,也被翻譯成很多國家的文字。
翻譯童書與圖書出版
方衡平指出,二○○○年以後大陸作家的心理也出現了變化。最近有幾本值得注意的書,二○○四年八月,陳恩黎所寫的《孩子,讓我陪你一起成長》,內容介紹一百本作者認為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出版之後,八千本很快就銷售一空。二○○五年十一月,《閱讀兒童文學》集結梅子涵教授這幾年評介兒童書的文章。今年五月,彭懿先生把他在報章雜誌上介紹圖畫書的文章,結集成《圖畫書-閱讀與經典》出書。這三本書中所介紹的書籍,大都是外國作家的作品,對於大陸的作家有很大的衝擊和影響。
而今年大陸兒童文學界對於「低谷」現象的評價更是激烈。近幾年創造出驚人銷受量的童書作家楊紅櫻,她的作品即受到許多學者的批評與討論,有人認為她的作品只是一種商業寫作。也有研究者提出,從中可以發現很多內容模仿經典故事,文章嚴重重複。但小讀者們卻覺得楊紅櫻的作品很有趣。近幾年圖畫書也在大陸引起注意,原因在於中產階級的興起、圖畫書的特色引起大陸學者的注意,出版社的自覺,以及台灣在大陸開設的童書出版社漸漸多了,逐漸將圖畫書帶入大陸的童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