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出身於世宦之家,其高祖是宋仁宗時太傅陸軫,祖父陸佃,父親陸宰。出生的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於襁褓中即隨家人四處流離轉徙,經歷北宋二朝、南宋四朝。

因受社稷及家族影響,其心以「掃胡塵」、「靖國難」為志,但在仕途中屢遭排擠,之後被劾去職,歸老山陰故鄉,最終是以「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於八十五歲時辭世。
陸游擅詩詞,書法亦出色。由其現存的摩崖、碑刻及書法墨跡來看,他擅長正、行、草等三類書體。傳世有少數的大字摩崖石刻,例如他於江蘇鎮江焦山浮玉崖的〈焦山題名〉,沉厚的結體很明顯的可以看出,源自顏真卿〈大唐中興頌〉楷書風格。而他主要的墨跡是筆劄和自書詩卷,其中〈自書詩卷〉(見右圖)是陸游晚年之作,彼時寫完此書,放翁已八旬高齡。
詩卷內容為自作詩八首,依次為〈論東村父老言〉、〈訪隱者不遇〉、〈遊近村〉、〈癸亥初冬作〉、〈美睡〉、〈渡頭〉、〈庵中雜書之一、之二〉。卷後題記:「近詩一卷為五七郎書,嘉泰甲子歲正甲午,用郭端卿所贈猩猩毛筆,時年八十矣。」
此帖是陸游傳世墨跡中最著名的,從章法與布局來看,這是一幅遊戲之作,字體大小不拘,看似不經意,實則錯落有致。字體結構開張,是自然流暢的開展。其次,墨色濃淡乾枯頗富變化,形成強烈的對比感,亦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