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趙佶雖非治國之能君,卻是一個充滿才情的藝術家。有名的瘦金體流傳於後世,深有口碑,書、畫、詞、文皆有所精。

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他對茶道也有所領悟,著有《大觀茶論》一書。
《大觀茶論》成書於大觀元年,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擷、烹煮、品質等均有詳細記述。其中〈點茶〉一篇,見解精闢,論述深刻.反映了北宋以來中國茶業的發達程度和製茶技術,也為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貴的文獻資料。
明代之後,中國才有葉茶,宋代時「龍團鳳餅」皆由細嫩的茶芽製成,飲用時研磨沖煮,和現在的「泡」茶大相逕庭。君王賜給大臣茶餅,是無上的榮寵。
《大觀茶論》不但細數地產、天時,對採茶也有詳細的分析:「擷茶以黎明,見日則止。一槍一旗為揀芽,一槍二旗為次之,余斯為下。」
「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這就是我們現在常見的天目碗型刊了。
「瓶宜金銀,小大之制,唯所裁給。水以清輕甘潔為美,當取山泉之清潔者,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為可用。」
點茶的技巧說明得非常詳細、對茶筅攪拌的輕重、方式也多有著墨:「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調之靜面點。第二湯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線。三湯多置,如前擊拂,漸貴輕勻。四湯筅欲轉稍寬而勿速。五湯乃可少縱,筅欲輕勻而透達。六湯乳點勃結則以筅著,居緩繞拂動而已。七湯以分輕清重濁,相稀稠得中,可欲則止。」
談到色香味,則有「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點茶之邑,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
《大觀茶論》從茶的產地、採擷等實質層面,談到茶的烹煮等深刻技巧,反映了宋代的茶文化和生活內涵。不同的時代,就有著不同的茶道美學,在生命中洋溢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