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態‧談憎態】 三日不讀書 覺面目可憎

吳東權 |2012.01.16
2008觀看次
字級

有一種人,鬼鬼崇祟、邋邋遢遢,見了就令人厭煩、噁心;還有一種人,行為卑鄙、出言無狀、搧風點火、挑撥離間,叫人心生反感、討厭惱火、難以忍受。當我們不幸遇上這樣德性的人物時,心理的反應湧現在臉部的表情,就是憎態。

另外,在人際關係中,往往會被勝過自已、壓迫自己的人激起一股反感的心理,開始是看他不順眼、很討厭,再進一層就是對他有所猜忌、怨嫌、惡感、憎妒、懷恨,而達到憤怒、仇視、敵對。可見憎態是人們情緒由討厭爆發為憤怒的中繼站,不可小覷,歌德有句名言:「猜忌是消極的不悅,憎恨則是積極的,由猜忌至憎恨僅差一步。」

引發憎態的原因情況很多,憎恨自己、憎恨他人、憎恨環境、憎很事物,當然自己也會被別人憎恨,這是種複雜的情緒,也可說是思想的紊亂、心理的病態,痛苦的源泉,所以是佛家所言人生八苦之一——怨憎會苦。

《法句經》即說:「勝利生憎怨、敗者住苦惱;勝敗兩具捨,和靜住安樂。」 勝利會招來仇敵憎怨,因為一般凡人放不下勝敗的心緒,難怪人與人之間的憎忤、憎忌、憎妒、憎怨、憎恨、憎惡,無時無刻掀波作浪、興風飄雨。

普通大眾對於自己憎態的醜惡常不自知,有修持涵養的人,則會自覺,當憎恨之心即將湧起波瀾,他會立即調適情緒,轉移風向。歷來文人多以讀聖賢書保持自己的常態,幾天不接觸書冊,就會覺得心神不寧,容止粗鄙,宋代詩人黃庭堅嘗云:「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

《管子‧霸言》中有兩句話說得極是:「聖人之憎惡也內,愚人之憎惡也外。」這就是有無顯現憎態的修持。聖賢縱然睿智,也難免有憎心,但是他隱藏在內心裡,不表現在臉色或語言舉止上;而愚昧粗魯的人,定然是怨怒形於色、憎怨出於口,想忍也忍不住,想不發怒也難。

憎恨,徒增自己醜惡的憎態,還是注意一下自己的心緒,不要讓自己陷在憎妒中,而醜態畢露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