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慧玉台北報導】去年一整年,食品安全話題不斷。為做好源頭把關,亟需建立兼顧生產環境、品質、產量與產品食用安全的機制。
為了防止外來疫病害蟲入侵,並即時提供國內已發生的病蟲害訊息,農委會防檢局聯合各地區農業改良場所、縣市政府及大專院校植物保護人員,設置兩千五百個監測點,監控植物疫情。
去年,各約傳送了一萬兩千封的傳真及簡訊,及時告知農民有效防治時機,將農藥的使用次數降至最低。
防檢局以健全植物保護體系為目標,擴大辦理疫病蟲害監測與預警、重大疫病蟲害防治及農藥管理等三項重點業務,以確保農產品衛生安全。防檢局表示,農作物的生產,病、蟲、草害的防治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但若未依規定使用藥劑,則可能造成農藥殘留,危害身體健康。
防檢局並依全國各區潛勢作物的關鍵有害生物,建立符合作物病蟲害綜合管理模式,如洋香瓜、草莓、番石榴、香蕉病毒病等整合性防治示範區及共同防治,以及加強水稻稻熱病等重要病蟲害疫情管理,減少用藥及病害。
截至去年,防檢局及農藥所陸續核准公告一千五百九十二項農藥得以延伸使用,同時並請衛生署配合增修訂五百七十四項殘留農藥安全標準,同時兼顧植物保護及農產安全。
防檢局另規畫農產品安全無縫管理制度,從「加強基礎環境建置及管理」、「加強作物健康生產管理」及「強化農產品安全管理」三大構面加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