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全台現有的垃圾掩埋空間面臨飽和,加上廢棄物非法棄置問題層出不窮,公民營掩埋場空間有限,新設掩埋場又頻頻遭抗議,環保署擬在安定化、無害化原則下,把不適燃物、爐渣、營建剩餘物等廢棄物「填海造島」,昨天在跨部會協商中獲得台北市、新北市及各港務局支持。
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近期內把填海造島方案送行政院審核,他強調,廢棄物填海造島,一定會確定廢棄物符合「安定化、無害化」原則,廢棄物填海前要先檢測、分類,以免造成填海海域附近的生態浩劫。
沈世宏說,廢棄物填海造島計畫,是因為近一年連續發生台中國姓里、龍井區、高雄大坪頂、桃園中庄、台六十一線七股段及台中現有公司非法棄置底渣、爐渣等事件,加上經濟部擬在龍崎設特殊事業廢棄物處理中心,卻遭到民眾反對暫緩,行政院指示尋求替代方案下推動的計畫。獲得跨部會單位支持後,將由行政院決定是否成為推動政策。
沈世宏表示,資源循環是目前的主要政策,我國積極推動資源回收再利用,成效也很顯著,但每年仍有約三百八十萬至七百萬立方的不適燃物、爐渣、營運剩餘物無法回收再利用,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的「缺口」,填海造島將可填補這個缺口,填海造島方案將可填補這個缺口。環保署計畫分三期積極推動廢棄資源物填海造島方案,估計花費約九百零二億五千萬元。
北市環保局副局長詹炯淵表示,填海造島計畫三十年前就推出,但計畫胎死腹中,現已落後日本、新加坡、韓國多年,只要計畫執行及技術可行,台北市全力配合。他表示,台北市內湖垃圾山餘土委託外運,每公噸從二百元漲到九百元,填海造島每噸只要二十元,「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
新北市環保局副局長張旭彰也支持填海造島計畫,但建議擬訂計畫時,先確定造島多出來土地如何使用、 有無完備法規, 以免出現問題;基隆港務局代表表示,早就積極進行填海造島,本擬訂造島一千多公頃,但多年來只造了二百多公頃,進度緩慢,主要是依法目前只能接受公共工程餘土,造島土方來源不夠,採用民間餘土又會被指責是「與民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