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藝傳人 陳宗萍添創意 阿嬤花布變時尚

郭士榛 |2011.12.19
2085觀看次
字級

【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一個大男生背著花布書包,一點都不可笑,反讓人感受到青春盎然的活力;女孩穿著花花裙,不顯庸俗,反而是活潑俏麗的造型。這種以前阿嬤拿來做棉被、門簾、窗簾,很「俗」的台灣花布,近年大翻身,不論是隨身的包包、筆袋或是抱枕、燈罩、書衣,都變成充滿時尚感的文創產品,甚至為設計者帶來無限商機。

走進永康街的「彰藝坊:偶相與花樣工作室」,大紅花布的包包、抱枕、燈罩、書衣等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給,驚訝著「很俗」的阿嬤花布可以這麼fun!「彰藝坊」負責人陳宗萍說:「台灣花布讓人覺得『很俗』,是因為早期大量、重複性被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像是棉被、床單、門簾、窗簾、嬰兒尿布等,沒有新創意、新花樣,再加上紅色系,給人『俗』的印象。」

可是當長期被遺忘、沒落的傳統花布,經過斷層的時空距離後,在不同時代的思維中,反被激發出新創意和花樣,使得台灣花布成為前衛的作品;花布的「紅和艷」成為特色,也讓古老的記憶重新活躍。陳宗萍表示,「紅色」是很強烈的暖色調,很符合台灣人身處亞熱帶的熱情特性,也就是這種認知,讓她發覺「台灣花布」與土地、文化的關係,決定要做文化復育的工作,把台灣花布特性潛能發揮出來。

縫製戲偶服 看見花布美

學美術出身的陳宗萍,因為嫁入戲偶世家「彰藝園布袋戲團」,接觸到製作戲服的台灣花布,讓她驚奇發現台灣花布的美。她收集了六百多種台灣花布,並和先生陳羿錫開創「彰藝坊」,二十多年來,「彰藝坊」是一個充滿傳統與創新的地方,陳宗萍則是堅持以慢活的手作精神,傳承布袋戲與花布的靈魂人物。

「彰藝坊」隨處可見色彩鮮艷的包包,尤其是花布書包,連男生都愛。「在法國看到用花布製成的作品,非常耀眼奪目,尤其是小女生背著花布包,活潑可愛的模樣,讓我決定要幫女兒做個書包,沒想到卻受到朋友的喜歡。」陳宗萍表示,透過產品的轉化,就連西方的耶誕老公公,都穿上了有台灣味的阿嬤大花布,使得台灣花布不再是傳統花布,開始有了豐富多樣的文化性,也變得年輕。

從布袋戲出發,與花布結下不解之緣的陳宗萍,希望以設計拉近人們與台灣花布的距離。對於花布的作品與文化本身,她認為「與其說台灣花布產品是一種創意設計,不如說,它是一種自然的、能讓我們依靠的東西。」很多外國朋友甚至會當成土產帶到海外,就在口碑和產品吸引力這種自然交流下,二十多年來「彰藝坊」擁有許多固定收藏者,更深受外國朋友的肯定。

陳宗萍堅持台灣花布的產品都是手工製作,絕不大量生產,「傳統手工藝作品就是要限量生產,需嚴格要求把創作端的設計開發做得圓滿,循環再生給養分、生命,是仰賴文化資源被創造,而不是被消耗;若是採大量生產,只會本末倒置讓創作變得稀薄。」

陳宗萍強調,走創意的產品,都是一種時間與能量的累積,如同一部好電影、一首好的曲子,都需要「慢活」,只有能量累積到一定程度再釋放,才可「回到最初,認識自己」,正是「彰藝坊」看待傳統與自身的一貫態度,也讓我們也看見了花布更多的可能。

傳統花布要有新意,就需不斷花心思,今年陳宗萍向文建會申請一百二十萬的文創補助,開發一組小鹿斑比卡通圖案的花布,將於明年初生產上市;同時也邀請知名設計師蕭青陽設計有台客風的原住民圖案,及可樂王走可愛風的設計,可惜因經費及授權書等問題,無法開發行銷市場、通路。

手工藝傳承 需有新創意

談到「彰藝坊」日後的方向,陳宗萍說:「希望讓花布成為更有能量的累積,可惜個人工作室的發揮有限。」因為人力資源不夠,陳宗萍希望有年輕又有規模的設計公司結合,給予台灣花布更多有力的創作生產力。

沒有收學生的陳宗萍指出,手工藝的經濟效益慢,除非真有心、有興趣的人,會自動來學,否則很難招收學生。她也感嘆,因為工業進步,國家政策、學校教育,以及民眾本身都不在意藝術人文的教養,也無法重視傳統手工藝的教學,而傳統工藝要談傳承,就是持續做下去,當然還需加入新創意,只有活力才有新生命,藝術才可傳承。

 彰藝坊小檔案
「彰藝坊」源自彰化市彰藝園掌中劇團,由第三代陳羿錫、陳宗萍夫婦於1989年創立。成立之初,工作室就在自家,並在廈門成立戲偶製作中心,致力於台灣傳統布袋戲偶製作、研發與再創。1996年,陳羿錫與陳宗萍北上,在台北誠品敦南店設櫃,成為第一家布袋戲偶專賣店。

「彰藝坊」全名為「彰藝坊:偶相與花樣工作室」,從傳統布袋戲演出到戲偶製作,並擴及花布等周邊產品,二十多年來,彰藝坊堅持純手工與原創設計。布袋戲與花布,都在台灣生根、成長了一百多年,每一個戲偶,就是一個人物,有他隸屬的背景,有他撐起的河山與歷史。而花布製作而成的生活用品,樣樣都是古典與現代的相遇,帶著舊記憶的窩心,忙碌的都會生活也因此多了表情和層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