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就在生活裡 從原住民鞦韆架窺見力學原理

羅智華 |2011.12.16
2072觀看次
字級

專題報導/記者羅智華

誰說科學一定只能是高高在上的殿堂學問,為打破普羅大眾對科學原理的刻板印象,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學、台北科技大學、屏東教育大學等學者共同組成跨領域團隊,於日前在烏來區公所綜合運動場舉辦「2011年原住民科學節」,吸引許多大、小朋友共襄盛舉。

不少學童更從寓教於樂的科學闖關遊戲中,體會原來很多原住民文化也與科學相關,讓他們不但直呼好神奇,更佩服部落長老的生活智慧。

籌備「原住民科學節」活動的中研院原民族所助理研究員周惠民表示,希望透過科學節活動,讓民眾和學生了解,科學原理其實就蘊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科學知識並非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從經驗中觀察與累積的智慧。

為了讓小朋友了解科學原理與生活文化關聯性,團隊特別取材自部落小學所推動的科學教育實驗課程來闡述原住民的編織、搗麻糬、盪鞦韆等傳統文化與科學知識的關係。並以科學闖關遊戲的方式設計出涵蓋「營養的科學」、「傳統織布的科學」、「生態科學」、「休閒運動科學」等活動主軸的20個闖關遊戲,把科學變好玩。

「我們常見的原住民盪鞦韆文化,就是結合力學原理來左右擺盪,」本身也是原住民的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林春鳳笑著說,一般人只覺得盪鞦韆很好玩,殊不知裡頭也蘊含有趣的科學原理。她解釋,從科學角度來看,想讓鞦韆架可以「穩如泰山」、不輕易倒塌,箇中其實牽涉到受力面積、繩子長短、物體重量等要素。當受力面積愈大時,鞦韆架支點的力量也就愈分散,有助於增加穩定度;而繩子長短與物體重量則是影響鞦韆擺盪次數與速度,當繩子愈短、擺盪次數就愈多、速度愈快;當擺盪的物體重量愈重,鞦韆擺盪次數就會愈少、速度愈緩慢。

除透過力學原理來製作不會搖搖晃晃的排灣族鞦韆架外,一般人眼中美麗又獨特的原住民織布亦同樣與科學知識相關。林春鳳表示,織布、十字繡、珠繡是泰雅族與魯凱族、排灣族等部落的傳統文化特色,但如何織出一塊具有美麗對稱圖案的原住民織布可是大有學問,當中牽涉到幾何觀念與對稱概念。

以十字繡的圖案為例,就是運用「對稱軸等距離」的觀念來繡出相互對稱的圖案與花紋;而整齊規律的排灣族珠繡則是運用排序概念來打造出顏色的規律性,在當天活動中,團隊就透過各種顏色的串珠遊戲引導小朋友串出顏色具有規律周期性的美麗串珠,從中建立排序觀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