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在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十周年之際,中國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昨天首度發表「中國的對外貿易」白皮書,盼藉此呈現大陸對外貿易的歷史性進步,表明大陸堅定走改革開放道路的態度及決心。上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財務金融系教授孔愛國認為,白皮書主要目的可用「安內攘外」來概括其意。
中國大陸今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十年,近來更面臨歐美等國指責人民幣遭低估、造成大陸龐大貿易順差之際,在北京舉行發布會的意義及重要性,格外引發外界關注。
白皮書全文約一萬三千字,分為前言、中國對外貿易的歷史性進步、中國外貿體制的改革與完善、中國外貿發展對世界的貢獻、促進對外貿易基本平衡增長(成長)、構建全方位互利合作經貿關係、實現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等。
白皮書表示,大陸貨物進出口總額從一九七八年二百零六億美元(約新台幣六千二百一十三億元)躍升至二○一○年二兆九千七千四十億美元(約新台幣八十九兆六千九百三十億元),年均成長百分之十六點八,連續兩年成為世界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及第二大進口國。
儘管如此,白皮書指出,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大陸出口產業仍處全球產業鏈低端,企業國際競爭力及避險能力仍弱,要想從貿易大國轉為強國,還需努力。
孔愛國表示,白皮書中提到,中國大陸是貿易大國,但非貿易強國,並提出與其他國家相較,大陸貿易順差占國內生產毛額(GDP)仍低,用意是在安撫外國企業與國家,「順差是來自你們國內的需求,不是中國造成的。」
孔愛國解釋,若把整個世界當做大市場來看,大陸在產業鏈分工上至今仍扮演生產製造者角色;而歐美經濟情況自金融危機以來就不好,民眾選擇較為便宜的中國製造產品符合「市場原則」。
他認為,這份白皮書的目的就是在告訴歐美等已開發國家,中國大陸對外貿易順差是來自外國市場的需求,而非大陸操控。
發布會上,大陸商務部國際談判副代表崇泉也強調,大陸將積極參與國際商貿國際規則制定;孔愛國認為,這是宣告大陸企圖用更積極的態度解決當前貿易爭端。
他說,大陸不是不採購外國的高端技術,但國際社會對中國有特殊情緒,以高端的科技產業來說,大陸常面臨「我想買對方卻不賣」情況,他認為一味指責中國對外貿易順差不盡然公平。
對外貿易白皮書也透露大陸將著重內需市場發展的前瞻性。孔愛國指出,中國確實是貿易大國,但非強國,貿易量很大,但競爭性不強,僅能賺取代工生產的微薄利潤。他認為,十二五(二○一一至二○一五年)期間,大陸必然會走自主研發以及服務貿易的道路,這也是向世界宣告:「中國有在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