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座山 中

林少雯 |2011.12.08
910觀看次
字級

走過成佛大道,以歡喜心來到「萬人照相台」。這裡由三十七級台階所組成,象徵佛教教義中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是由四聖諦中的道諦開展出來的。《大般涅槃經》卷一中云:「三十七道品法: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分。汝應修習精勤思惟,此法能令到解脫處。」

三十七道品,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內容,是趨向解脫、獲得證悟的道路。

佛館將此修行方法以三十七級階梯來象徵,希望接引眾生,走上修行路,並能在此修行路上步步高升。而此處,也是佛館最佳留影地點,向前可與大佛合影,向後可將八塔收入相框。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佛館所營造的修行氛圍,除了收入相機,也印上心版。

再向前行去,來到菩提廣場。十八羅漢守護兩旁,這十八羅漢有佛陀的十大弟子,還有迦留陀夷、賓頭盧、周利槃陀伽三位尊者,降龍、伏虎兩位羅漢以及大愛道比丘尼、妙賢和蓮華色等,常讀佛經的信眾,對這十八羅漢都不陌生。加入三位女性,顯示佛教倡導男女平等,也凸顯修行不分男女老幼。

本館前,左右兩方共有八尊雕像,是中國佛教八宗的祖師像,一邊是達摩祖師、慧遠大師、道宣律師、善無畏大師;一邊是智者大師、賢首大師、玄奘大師、嘉祥大師等,對宗派有研究的信眾,對這幾位大師都知之甚詳。

接著就進入佛館的主體建築—本館。本館高五層,館內有「觀音殿」、「金佛殿」、「玉佛殿」等三殿;還有「地宮還原館」、「佛陀館」、「佛教節慶館」、以及「宗史館」等四館。五樓最高層則是佛陀「真身舍利殿」。

從館外可見到舍利殿由四塔護衛著。分別為代表「悲、智、願、行」的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和普賢菩薩;而這四座寶塔,亦象徵著佛教重要教義中的四聖諦「苦、集、滅、道」。

本館後方的佛光大佛,連同基座高一百零八米。這尊高大的佛像,莊嚴偉岸,是信眾仰視的重心。但佛像是銅鑄的,它只是金屬。當銅被鑄成佛像,讓人見到佛陀的面貌及身量,這也只是悉達多太子成佛的「相」。而「相」不是用來膜拜的,而是用來學習的。「佛」是覺悟的人,所以凡夫俗子只要能覺悟,就是佛。我們學佛,是希望在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中薰習,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要迷失,並學習慈、悲、喜、捨,學習放下和平常心。

整座佛館外圍廊道的內外牆上,更是內涵意蘊極為豐饒的圖像和書法。長廊內有「佛陀行化圖」浮雕、星雲大師「一筆字」、「千家寺院‧百萬人士共建佛陀紀念館」功德芳名錄;外牆有富涵禪機哲理,直指人心的彩色浮雕「禪話禪畫」,和豐子愷先生吟詠生命,勸人愛惜物命,長養慈悲心的「護生畫」。都是精心製作的藝術精品。

佛館為了營造佛陀說法的環境和清淨樂土,館外有一條蜿蜒迤邐的「恆河」,也有一座「衹樹給孤獨園」;園中菩提樹和香樟成林,花木扶疏、小橋流水、瀑布、亭台樓閣點綴其中。

佛館尚未完工,將來還會一一呈現靈山參禪洞窟、敦煌萬佛以及十二因緣、十法界等「生命密碼」,讓信眾更加了解生命流轉的循環無端,而更深入佛法的世界。

綜觀整座佛陀紀念館,總面積占地一百多公頃,以台灣的佛寺建築來說,規模算大;但是若和整個佛教歷史源流和佛教教義流布全球五大洲來比,佛館這點建築,真是小得不能再小。但是,佛館的價值不在建築的大小,它小如一粒芥子,但卻蘊涵佛教龐大的內涵,可以說,佛陀紀念館是一座認識佛教教義的學校,可預期的亦是未來的佛教聖地。(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