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豐子愷‧書法/葉恭綽
文/林少雯 書法/葉恭綽
好生之德本乎天,
物物貪生樂自全;
我要長年千歲祝,
不教物命一朝延。
——唐‧白居易〈禽魚十二章之一〉
〈大丹一粒擲溪水 禽魚草木皆長生〉哇!這畫題,讀來叫人心中生起莫明的感動和歡喜,歡喜到有些雀躍!這投擲大粒仙丹的心,是佛心、是道心、是仁心。投擲大粒金丹的手,是觀世音菩薩的手,楊柳枝向水中輕輕一點,禽魚草木皆長生!
「好生之德本乎天」,這是儒家思想。儒者認為人與自然,是一種賓主關係。人自封為萬物之靈,但亦是萬物之一,該如何維持與自然的關係?唐君毅先生的看法是這樣的:「自然為主,則我為賓;我為主,則自然為賓。」
從畫中題詞「我要長年千歲祝,不教物命一朝延。」人想長壽,希望其他物命也長命百歲,以此悲憫仁愛之心,互相祝福,即可看出,「我與自然,互為主賓。」
既然自然與人互為賓主關係,那該如何相待呢?唐先生說:「主賓可相遇以禮,相尚以仁。」由此可見儒家的人生思想是莊嚴又寬容闊大的。
唐先生又道:「儒家看待自然,認為自然養人,故自然對人有恩,而生報恩心」,這已然是一種自然宗教情操;「人須像孝子般報天地之恩,而非征服自然。並對一切有生之倫亦同情仁愛。」他又認為儒家惜物貴物,但是人類以物養生,以物養情,以物表現精神文化,對萬物絲毫不勝愧疚之心,這是無情的;他又說:「以人性之至仁,其情之無所不通,則人亦未嘗不望物之各成就其變化生長之歷程,而自然不忍對之輕加傷害……」可見儒家是仁愛且知恩的。
若論佛家,這即是佛心,即是慈悲,即是眾生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