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淡水的路上會經過大同公司的那面超級大招牌,遠遠望過去,有如大海燈塔般指引我們駛向要去的地方;只可惜歲月無情,受都市更新波及,陪著我們長大的這個龐然大物,將成為樓起樓塌的歷史記憶,不久之後,另一個新的昂然大廈將矗立路邊,牽引出時光流轉的失落。
不只戶外建築,家中許多老家電其實也同樣逐一成為歷史陳跡。案前擺的那台RCA電視陪自己從少婦到熟年,畫面清晰似初購之時,雖然外型有些呆板笨重,和平面液晶3C產品擺在一起,一個是現代名媛,一個就是傳統村婦,但它忠誠的守住本份,輸送出明亮繽紛影像,一天都沒失職。
也因此,汰舊換新的時代巨輪碾過多少器物,這台RCA始終穩坐屬於自己的一角,和廚房裡的大同電鍋作伴,身分與身世齊存,迎接歲月各種光影。
一個設計師曾給電鍋穿上現代時尚外衣,展場上許多人為之驚豔,但是,我覺得那是一時的視覺驚奇,永恆耐看的,還是那古早的樸拙,百年不移。電視外型大小輕重厚薄有別,順著科技日新月異,有時候是生活美學必要的舉措,電鍋屬小家電,新舊差異不明顯,因此無需現代化。廚房那大同電鍋至少用了二十年,還被帶出國遊過學。
最近看李家同教授寫的一篇文章,提到RCA、奇異、西屋、惠而浦等美國百年大品牌幾乎買不到了。他寫道,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是個何其強盛的大國,談到電腦與家電,都是美國貨,但這些代表富足的洋貨,已在市場式微,李教授認為是美國人不重視科技的結果,曾產生七位諾貝爾獎得主的貝爾實驗室幾乎從科技界消失了。
此文有理,不過美國仍有許多後浪相繼提出貢獻,蘋果的賈伯斯,微軟的比爾蓋茲及臉書的祖克伯不都是美國人嗎?在新時代,他們的成就並不亞於老祖宗呢。
在老家電的懷舊中,依然欣喜於新文明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