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是深愛、敬愛、仁愛,這些愛源自內心,形於面靨,施於行動,我們稱之為慈藹、慈祥、慈惠、慈容、慈愛、慈眉,總括這些表現,謂之慈態。
羅曼羅蘭說:「靈魂最美的音樂叫慈悲。」筆者說:「靈魂最美的圖騰叫慈態。」只可惜這些圖騰在人間不容易看到,偶爾會在老人家的臉上湧現,在那縐紋滿布、嘴巴乾癟、鬢髮灰白的容貌中,隱約地流露出和藹的慈態來。
其實,慈態並不是銀髮族的專利,只是年輕人身處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不得不板起面孔、瞪大眼睛、心狠手辣、往前衝刺,才能在滾滾紅塵中殺出一條血路,一時顧不了什麼禮讓、和藹與仁慈。不過也有一部分人天生仁心義肝、慈眉善眼、溫柔可親,甚至悲天憫人,處處為蒼生著想,時時做公益幫助別人,抱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這些人,真正是發自愛心。
站在一個充滿慈態的人身旁,炎夏間會令人如沐春風,寒冬裡會感受到陣陣溫暖;慈態能打破國籍、種族、宗教、信仰、身分的藩籬;慈態會使我們寬恕、包容、同情和感恩;更能令我們心平氣和,化解對立、緊張、憎恨與憤怒;還會傳遞溫馨的友善、和諧與寧靜。
佛教最講究慈悲心,認為每一個存在的生命都是宇宙中的唯一,必須受到平等的尊重、仁慈的禮遇、微笑的對待,所以菩薩的表情都是慈眉善目。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大腹便便的彌勒佛了,「彌勒」是梵文的譯音,其原意就是「慈」,所以祂大肚能容、慈態可掬,使他人一看便產生歡喜心而生慈心。
所謂慈悲:「是指人們願意思考其他有情眾生的需求,不以個人主觀與客觀的際遇為第一考量,自願不斷付出自己愛的能量,在付出的同時並未思考世俗的報酬與聲譽,在付出之後也不去衡量個人的損失與代價,而且還持續地堅持以他人和自己的整體之提升為依歸,去協助他人。」
社會上何以會有那麼多的爭執、打架、兇殺、訴訟事件?其間有不少紛爭是由於怒目惡口所引起,我們看新聞報導,常有青少年因多瞄人家一眼,就被圍毆追殺;或是交通稍生事故,只因口出惡言,互不相讓,遂引起傷人流血慘劇;甚至鄰居隔壁,為了細微小事,也會吵罵互毆,視若仇敵,這都是缺少慈愛修養,不會忍讓,彼此沒有慈態所造成。
需知要別人對我們親切仁慈的最好方法,就是我們先要對別人付出親切和仁慈,也就是對待別人要用我們希望別人對待我們的態度來回應,赫胥黎曾說:「轉化生命最有用的技巧就是仁慈。」而仁慈之心是愛的升華,慈態和顏是愛的結晶,換句話說:「仁慈之心對待父母就是孝順:仁慈之心對待子女就是摯愛;仁慈之心對待師長就是尊敬;仁慈之心對待他人就是禮義。」而慈態正是仁慈靈魂的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