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聚在一起,「吃」往往是最常見的話題。從「最近哪裡有比較好吃的?」到「我昨天吃了什麼」,話題永遠離不開吃。似乎,人生的大事就不過是「吃」。
吃不只是聊天的話題,連一些訓示也與吃有關;「想抓住丈夫的心,就要先抓住丈夫的胃」,這可是許多女性都聽過的「名句」。甚至連美術館辦展覽,也有以「吃飽未」這種亞洲民族的尋常問候語作為主題。
可是,當吃變成了生活裡最重要的事以後,食物的真正滋味有沒有可能反而被忽略掉?
有一個朋友,每次只要食物一上桌,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先灑上醬油。我們忍不住問他:「你為什麼不先嘗嘗看再決定要不要加醬油?」他的太太也在一旁恨恨地表示:「就是嘛,我辛辛苦苦做了半天的菜,他完全不領情,乾脆哪天我就什麼也不放,只給他一盤醬油算了。」不僅是這位朋友,我家外勞阿莉的情形更為嚴重。
吃飯前,她一定要替自己先炒盤紅紅的辣椒才上桌,連吃泡麵她都要拌上許多辣椒,才心滿意足地嘆口氣:「哇,好好吃哦!」
我問她:「哪天買不到辣椒了,你怎麼辦?是不是就不吃了?」她笑咪咪地回答:「不會啦,真的買不到了,我就自己種!」果然,不久後,我家院子真的出現了辣椒樹。
這是習慣造成的不知食物真正滋味。另一種,則是添加物造成的不能品味食物滋味 。
春夏,麻竹筍既嫩又甜,用它切絲炒菜或切塊燉湯,都鮮美可人。入秋以後,蘿蔔是最甘甜的,用這時候的蘿蔔熬湯,幾乎只要加點鹽,湯頭就自然清甜。然而,即使是用這類當令菜蔬,許多人仍然要加入鮮湯塊什麼的,好像如果不加這些調味就不會好吃。
炒青菜,一般人也習慣放點味素,少了味素或鮮雞精什麼的,就覺得菜蔬索然無味,卻沒想到,這類添加物其實最好少吃。
這還是好的,至少肯自己下廚,怕的是永遠外食,揚棄了品嘗食物真滋味的機會。
我的外甥威威,就是一個只肯吃外頭食物,不願吃家裡飯菜的孩子。吃慣了外食,讓他的味蕾根本無法接受少放調味料的食物,也讓他的身材愈來愈走樣。前陣子回來台灣,我看了真是嚇了一跳。
既然吃在生活裡那麼重要,市面上又有各種美食,我看,該是回頭來學習品嘗食物原味的時候了吧。(本專欄每周二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