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植物學-- 植物引進史—唐、五代

文與圖/潘富俊 貓頭鷹出版社提供 |2011.11.25
1026觀看次
字級

唐帝國的版圖大增,真正有效統治的區域也比漢代廣大。加上國勢強盛、文化發達,與西方文化交流也較前代頻繁。引進的植物種類很多,文獻記載也逐漸增多,外來植物普遍為人所用、所知。

文學作品上新增的植物較多,甚至專業文獻上未曾載錄的外來植物種類,也能在《全唐詩》及《全五代詩》詩句中找到,藉此得知許多植物已在唐代之前,或至少在唐代時已經引進中國。

例如茉莉原產於印度及斯里蘭卡,多數文獻均認為引進中國的時期,不會早於宋代。然而,現代權威農業文獻《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就認為茉莉是在宋代引入中國。

但在唐詩人皮日休的七律〈吳中言懷寄南海二同年〉中,已有「退公只傍蘇勞竹,移宴多隨末利花」詩句,其中「末利」即今之茉莉。除了「末利」,古詩詞還常以「末麗」、「沒麗」稱之。

《全唐詩》新出現的外來植物種類,其中胡麻、胡桃係漢代張騫引自西域,而薏苡已出現在漢代文獻,其餘大都於唐代引入。

其中與佛教經典相關的植物波羅蜜、優曇花、黃玉蘭、木棉等,均原產印度或印度鄰近國家,係陸續隨佛教東傳而進入中土。其中木棉屬熱帶植物,僅在華南栽植。

原產印度或在印度栽培很久的黃瓜、綠豆、曼陀羅、雞冠花、美人蕉等,大致在此時隨東西貿易及佛教興盛而引進。

唐代之前,中國的衣料用纖維植物,不外大麻和苧麻兩種,棉花在唐代時已經在西南及西部邊緣地區栽種,並用以織衣。詩人王維的〈送梓州李使君〉詩句:「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充分說明詩中的「橦」就是「棉花」。

芡、黃葵等植物原產於熱帶亞洲的東南亞,以蔬菜用途引入中國。

原產歐洲、地中海的罌粟,詩文謂之「米囊花」,在唐詩中大量出現,如郭震的〈米囊花〉一詩:「開花空道勝於草,結實何曾濟得民。卻笑野田禾與黍,不聞弦管過青春。」應是先傳入波斯、印度等地區,再漸次東傳入中國,引進目的是藥用,由於花色豔麗,也兼做觀賞。

麗春花有時稱「虞美人」,引入供觀賞;「萵苣」則供為蔬菜,皆在唐時引入。

水仙有學者認為原產中國,但一直到唐詩才出現在古典文學作品中,應該是唐或唐代之前引進中國。

水仙屬全世界共十四種,除水仙花(N. tazetta L. var. chinensis)被有些學者認為是原產中國外,其餘十三種均分布於地中海沿岸及附近地區。以植物地理學觀點而言,單一種類出現在遠至數千公里外的相關種分布中心,應非天然形成。

水仙引進中國年代甚久,成為古代至今中國年節的應時花卉,且逸出野外成為野生植物,或許因此而被誤認是原產中國的植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